调查团队:郁贝红
调查时间:2002年1月~2009年5月
一、调查地点
福清市是福建省著名的侨乡,而新厝镇又是福清市的主要侨乡。新厝镇的主要侨村有两个,蒜岭村就是其中的一个。根据1989年蒜岭村委统计,蒜岭村共有541户,1786人,其中归侨[1]、侨眷[2]占94%以上。1995年蒜岭村委统计,蒜岭村总计有517户,归侨、侨眷为366户,占70.79%。因此,可以说,蒜岭村的大部分家庭都有人曾出国,或仍在国外。蒜岭人旅居海外有据可考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即清朝末年开始就有大量村民出国谋生,蒜岭人称其为“走番”,即去东南亚谋生。
蒜岭古街现在虽然模样犹存,但两边已没有了店面。破败的土墙房有的只剩下残垣断壁,有的紧锁着黑乎乎的木门,有的已建成有围墙院落的现代钢筋水泥的楼房。原来用山上的风化石铺就的路面现已成为水泥路面。不过,2008年底前,古街的一条小岔道还保存着风化石铺就的路面,可以从这条岔道的路面想象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风化石铺就的古街路面的风貌。
二、调查过程
2005年7月之前为调查收集资料阶段,之后为整理资料、构思框架,一边进行资料核实与补充调查,一边撰写书稿的过程。在调查收集资料阶段,笔者组织了笔者所指导教授的福州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和该专业的本科生,利用2002年、2003年与2005年(2004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笔者两次赴日本进行了合计半年的学术交流活动)的暑假、元旦和国庆节的长假以及调整教学时间等腾出的时间到蒜岭驻村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入户问卷调查。
2005年暑假开始,笔者进入了整理资料、构思书稿框架和撰写书稿的阶段。由于承担着教学任务,2007年8月之前,几乎只能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撰稿,撰稿工作进展十分缓慢。2008年3月笔者退休,可以全力以赴撰写书稿,但是,由于关于蒜岭的土地问题的第四章资料收集不足,不得不进行了大量的补充调查和大量历史文献阅读,勉强写完。截至2008年6月,仅完成了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和第十一章的大部分撰稿。看到笔者撰稿如此艰难,我的先生建议笔者下到蒜岭写作。于是,在新厝镇现任书记陈成龙的帮助下,笔者于2008年7月2日住进新厝镇镇政府宿舍,蒜岭村委书记关建香借给笔者一部旧自行车,开始一边补充调查一边撰写书稿。终于在今年5月2日(整整10个月)完成了书稿撰写,回到了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