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调查概况
调查团队:海淀区情调查组
调查时间:1989年2月—1991年12月
一、调查地点
海淀区地处北京近郊,是北京市18个区、县之一,也是著名的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副食品生产基地。海淀区山水秀美,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曾为历代京都游览胜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淀区在北京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和首都功能作用发挥等多方面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调查始于1989年2月。该调查组在调查中,力求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海淀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问题,在总体构思上力图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海淀作为行政区,和整个北京市的关系;二是海淀区作为首都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整个北京一起发挥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的状况;三是海淀区作为特大城市的一个特大行政区,在自身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点、规律和问题。
调查中曾对区内135家工业企业、165家新技术企业、427家乡镇企业、167位新技术企业厂长经理、500户知识分子家庭、500户居民家庭、500户农民家庭、52户雇佣保姆家庭和75名保姆进行抽样调查和计算机汇总,限于篇幅,抽样调查资料只能选用数据而不能单独成章。
三、调查困难
第一,按照国家统计局有关城市人口规模的规定,海淀区相当于1.5个特大型城市,但事实上海淀只是个特大型的行政区,而不是一个独立城市。因此,对这个特大型行政区进行调查至少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剖析“五脏”,不足以反映区情,哪方面调查内容也省略不得;二是海淀的社会经济发展运行过程是和整个北京市紧密相关和血脉相融的,该调查组既要全面反映这种相关和相融关系,又要从中尽量剥离出海淀区的特点、现状,工作量大,难度更大。
第二,调查是以行政区域为范围进行的。海淀区内中央单位职工人数最多,北京市属单位职工人数其次,二者合计占全区劳动者人数的79%;海淀区属及区属以下劳动者人数仅占21%。条条为主是海淀区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目前条块分离、行政等级分明的状况下,从行政区小块块出发去调查统计众多的中央、市属大条条的情况,其困难程度及结果的非理想性可想而知。
第三,作为调查数据重要来源的海淀区统计局,1987年前仅是区经委的统计科,其主要统计资料在1982年海淀区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之前完全以农为主。1982年后尤其是1987年成立区统计局后,统计范围虽然有所扩大,但也仅仅限于只占全区劳动者人数21% 的区属及区属以下单位、个人的社会经济活动,不能全方位地反映全区情况。
第四,北京市统计局则以条条为渠道进行统计汇总,其结果很难按块块摘出。1986年后全市统计资料才输入计算机,调查期间由于管理和技术原因,输入计算机的资料又只能取出个别年份。因此,海淀区内中央、市属单位的社会经济活动统计数字,只有靠调查组的拼搏和拼凑了。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难免统计口径不一、数据资料不全或挂一漏万、以偏概全。
第五,由于海淀区具有多方面特点,以往各种社会调查也就常见不鲜,区内很多单位对调查司空见惯,其热情及认真程度与日俱减,即便国情调查,也很难引起区内多数单位的兴趣与重视。被调查单位或有热情无资料,或有资料无热情,二者兼顾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