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县市库   >   调查概况  > 静宁县调查概况
调查概况

静宁县调查概况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平台作者: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2日

调查团队:静宁县情调查组

调查时间:

第一次调查:1998年3月—1991年7月

追踪调查:2006年11月—2008年5月

一、调查地点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平凉地区西部。地处黄土高原中部,黄河支流渭河的上游,六盘山以西. 静宁县是甘肃省东部18个干旱县之一。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其他历史原因,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受着贫穷的困扰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县工农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大部分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如何脱贫致富,仍然是全县的重要任务。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调查组分别于1998年和2006年对静宁县进行了两次深入调查。

1.第一次调查

1988年9月,全国百县市情调查郑州会议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就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问题向中共甘肃省委和省政府作了汇报。省委和省政府对这次系统的调查极为重视,决定首次调查在中 部18个干旱县之一的静宁县布点,并为调查实施提供了实际的支持。同年12月,由省社会科 学院副院长甘棠寿带队,赴静宁县作前期调研及各项组织准备工作。随后,即抽调农业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科研人员12人,组成由甘棠寿任组长,时正新、穆纪光任副组长的全院跨所、室的综合课题组。

课题组于1989年3月首次赴静宁县进行调查,并成立了由中共静宁县委书记金福存,副书记吕忠厚,副县长张会议,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甘棠寿,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时正新,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穆纪光6人组成的县情调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调查工作。静宁县委和政府抽调县里部门领导多人,为课题组开展调查作协调和联络工作。此后,课题组又先后5次赴静宁,深入农村、工厂、学校、机关,对全县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各领域,县、乡、村、户、个人各层次作全面的、典型的调查,搜集了大量数据、资料和现实情况,。在前后历时一年的调查研究活动中,调查得到了中共静宁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和县政协及其各职能部门,以及红寺、双岘、城川、三合等乡党政部门的热情支持和大力配合。县委书记金福存(现任平凉地区行署副专员)自始至终关心并支持这一调查活动,多次同课题组一起,召开各种座谈会,讨论调研中涉及的各种问题,对有关调研内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为协助课题组开展调查作联络工作的县委、县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武珍、陈尚孔、王济华 、高世祥、马凤岗、王应天、魏柏树、杨乐林、杨晓光、王必成,城川、红寺、双岘、三合等乡的负责人高孟德、张新民、马忠荣、赵智云、靳卫国、尤根文等。

2.追踪调查

“ 静宁县经济社会追踪调查” 于2006年11月被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 中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追踪调查”子课题,同时亦被批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子课题。在原永昌分课题组的基础上,抽调经济、农村发展、社会、法学、政治、哲学、历史等学科的20位科研人员组成跨所的静宁分课题组,其中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8名,调整充实了部分高学历的青年科研人员。课题组成立后,及时研究制订实施方案、筹措调研经费、消化吸收调研大纲、培训课题组成员,为课题实施做了必要的准备。2007年7月16日课题组进驻静宁县,开始对该县1988~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课题组一开始对参与调研的人员就提出了“ 认静宁人、讲静宁话、知静宁情、成静宁通”的要求。在为期20多天的调研中,课题组首先组织开展了 500户问卷调查,课题组成员全部参与入户问卷调查,进一步增强了现场感;同时收集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资料近千份、 15000多页,电子版资料200多份,共约600多万字;召开座(访)谈会32(场)次,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分析研究和完稿成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静宁县经济社会追踪调查严格遵循“ 真实、准确、深刻、全面” 的基本要求,围绕“ 反贫困” 主题,强调运用翔实的资料和数据,全面、系统地反映18年来静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问题,着重反映在实施扶贫开发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中,作为一个贫困县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所产生变化的真实情况,探讨其内在规律,提出对策建议和发展预测。调查采取文献法和实际统计法相结合,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本课题从调查收集资料到撰写书稿,都是在总课题组指导下,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静宁县经济社会追踪调查”课题组和静宁县委、县政府密切合作完成的。静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县委专列议题研究,听取课题组组长的情况介绍,落实调研接待事项,确定协调联络部门,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宋全科、县长陈铎负责,县委副书记魏晓平、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位志贤具体协调,全县80个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参与配合的领导机构,并将此项工作列为全县阶段性工作重点,为追踪调查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 2007年7月16日,课题组会同静宁县委、县政府召开了“百县市经济社会追踪调查静宁分课题动员大会”,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主持大会,县委副书记作动员讲话,课题组负责人作具体部署,全县各委、办、局、乡镇主要负责人和办公室文秘人员共120多人参加了大会,全面安排和部署县情追踪调查工作。在实地调查期间,静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向课题组介绍情况,分管领导陪同调研并及时协调帮助解决问题;县各部、委、办、局及基层单位、相关的乡镇(村)、城区街道办和社区给予热情接待和配合支持;县委、县政府一开始就决定由县统计局负责配合这项调查工作,确定熟悉静宁县情、工作责任心强、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县统计局局长胡耀国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同我院科研处处长安文华具体负责工作联络和组织协调。为做好协调联络工作,胡耀国局长和县统计局李国军副局长同课题组朝夕相处,全程参与调研、协调服务,为调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加上政府统计部门的工作便利,使课题调研工作非常顺利。

三、调查价值

静宁县是甘肃最早确定的18个中部干旱贫困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第一次国情调查以来的近20年里,静宁县基本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及生态环境建设、果品草畜等特色产业开发、城镇建设、教育事业、成纪文化等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创造了许多经验。可以说,这20年是静宁历史上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静宁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受益县之一,在甘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因此,对于静宁县的调查有利于为国家扶贫开发等战略提供了范本和鲜活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