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县市库   >   调查概况  > 马鞍山市调查概况
调查概况

马鞍山市调查概况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平台作者: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5日

调查团队马鞍山市情调查组

调查时间:

第一次调查:19926月—19935

追踪调查:20061月—20072

  

一、调查地点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古称江东,是安徽省的东部门户,195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市。经过马鞍山人民40年的艰苦创业,这个昔日只有87户人家的江畔小镇已经成为长江中下游著名的钢城,正以新兴城市的青春步伐向着开放型的现代化城市迈进。马鞍山地理位置优越,生态条件良好,四季分明,宜人宜物。位于市中心的雨山湖,碧波荡漾,宁静妩媚。雨山、佳山隔湖相望,构成半城湖光半城山的景致,山水秀美。城市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各项基础设施齐全,生活方便。郊外山丘环列,峰峦挽臂,沃野连绵。特别是卜塘风景区和当涂青山,松竹青翠、林深境幽。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上得力的人工营造管理,马鞍山先后荣获“江南一枝花”“绿化达标城市”“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城市”“全国园林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调查组分别于1992年和2006年对马鞍山进行了两次深入调查。

1.第一次调查

调查组在组长何永炎、王季平率领下,于1992年6月进入马鞍山市。中共马鞍山市委、马鞍山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组成了以市委书记苏平凡同志为首编委会。课题组历时一个多月,完成了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市直有关单位及部门基本情况的调查。1992年9月和11月,课题组又两次再进马鞍山市,深入到区、县、工厂、企业、学校、医院、街道等基层单位进行补充调查和专题调查,并在安徽省高等商业专科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完成了556户居民入户问卷调查。1993年3~5月,课题组成员又分别再进马鞍山市,完成数据、资料的补充收集和调查。

马鞍山市情调查,从收集资料到实地调查都是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共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密切合作完成的,市委副书记茆家培等同志做了大量组织和协调工作。

2.追踪调查

2006年正逢马鞍山市建市50周年,该追踪调查课题组也在当年正式成立。2006年1月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以院长韦伟教授为组长、副院长李抗美研究员为副组长的课题组。5月,韦伟院长率领课题组成员赴马鞍山市与市长姚玉舟研究课题组织工作。6月,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与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共同制定了调查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马鞍山市委书记丁海中为名誉主任,市长姚玉舟、院长韦伟为主任的委员会。马鞍山市直有关单位根据课题组要求开始收集、整理相关材料。11月,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的课题组成员进驻马鞍山市进行集中调研和专题调研,完成了505户问卷调查。12月,入户调查问卷送总课题组进行录入和统计2007年2月,课题组部分成员赴马鞍山市进行补充调查

该调查力求突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展示成就、突出亮点,不仅展现出马鞍山市经济发展巨大成就,而且体现出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创新实践;二是总结经验、彰显特色,重点展现出马鞍山市如何由创建绿色城市走向建设和谐城市;三是前瞻走势、提出对策,既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马鞍山10年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又多层面、多角度、前瞻性地提出对策性建议;四是着力结合、打造精品,不仅注意成果的资料性,而且重视成果的研究性,坚持将描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与规律性探索结合起来。

调查价值

马鞍山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临江近海,交通便利,作为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环节,目前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时期。该项调查认清了马鞍山经济社会发展的脉胳,总结了历史经验,这对于规划21世纪马鞍山发展蓝图,对于马鞍山走向世界,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中等工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与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