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调查概况
调查团队:渠县县情调查组
调查时间:
第一次调查:1988年7月—1990年7月
追踪调查:2005年4月—2006年12月
一、调查地点
渠县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区,因渠江水系密布全境而得名,是全省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县之一。 由于种种原因,从60年代开始,渠县就成了有名的“稀饭县”(贫困县)。1987年四川省扶贫办公室确定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对口渠县定点扶贫。省社科院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决定以科技扶贫为主。扶贫小组到渠县调查研究,并与县里的同志一起共同制定渠县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并根据国务院和四川省政府关于开发扶贫的精神,把脱贫致富的短期规划与长期发展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艰苦努力,1988年底渠县成为四川省盆地周山区46个贫困县中第一批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15个县之一。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调查组分别于1988年和2005年对渠县进行了两次深入调查。
1.第一次调查
渠县调查是科研人员与渠县广大干部、群众密切合作的成果。 中共渠县县委、县政府认为:开展县情调查,对于进一步认识国情,拓展和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研究,形成科学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渠县调查,则是深化对本县县情认识的过程,也是贯彻实施《渠县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规划》的过程。对于宣传渠县 ,让国内外了解渠县,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振兴渠县经济,提供了良机。(摘自中共渠县县委1988年58号文件)为了加强县情调查工作的领导,县委成立了县情调查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代鹏同志任组长,兰立杰、杜受祜任副组长,余九万、雷盛先、陈治安、寇森林、李成全、李安镛、张康轩、贺荣忠、史鸣、王超、覃政、任成忠等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政策研究室,该室副主任任成忠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长达两年多时间的调查中,渠县县、区、乡各级领导和全县人民与调查组密切配合,尤其是县委研究室除任成忠、刘俊全同志直接参加调查组外,其他同志也参加了大量的调查和组织协调工作。此外,县委办公室、县计委、县科委、县统计局、县开发办、县志办、县博物馆、县档案馆等单位对调查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四川省科技干部管理学院李隆正老师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渠县的统计资料 ,建立了《渠县县情数据库》,为县情调查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四川省统计局付尤瑶同志对渠县调查中使用的各项统计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审订,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2.追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省级机关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与渠县广大干部、群众密切合作和成果。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的调查中,中共渠县县委、县政府给予了课题组大力的支持。
和上一次调查比较,本次调查在方法和路径上都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采用文献分析法、市政考察法、访谈调查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参加追踪调查的课题组,以第一次调查的成员为主。当年他们大多还是刚刚研究生毕业,踏上社会科学研究岗位的年轻人,今年都成为领导干部或者放下手中的其他工作,或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事件参加调查工作。
此次调查得到渠县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课题组的同志们深切地感受到,虽然渠县与具有同样地理热症的四川内68个丘岭县比较,目前处于靠后的地位,但是,渠县正在根据自己的具体县情,参照其它丘陵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和思路,积极发展本线的优势产业,迎头赶上。
在调查点的选择上,重视了与第一次调查的可比性,如调查的城镇选择了当年重点调查的三汇镇。另外很多企业、社区、村庄也是当年调查的对象。
三、调查价值
选择渠县作为全国国情调查点之一,是因为渠县在许多方面具有代表性,通过它可以深入认识国情,有助于全面总结中国农村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剖析丘陵地区农村发展的困难和前景,有助于研究流域经济中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治理,以及科技兴农、农业在90年代的新发展中所要解决的运行机制等问题。
第二次调查反映了渠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总结了渠县1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绩和新经验,探索渠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推动渠县各项工作的新发展,这不仅可以为党和国家制定大政方针提供参考依据,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渠县县情,也有助于宣传渠县,提高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渠县经济社会工作的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