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县市库   >   调查概况  > 射阳市调查概况
调查概况

射阳市调查概况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平台作者: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7日

调查团队:射阳市情调查组

调查时间:1991年6月—1993年12月

一、调查地点

射阳县是革命老区之一,地处苏北平原,黄海之滨,拥有天然的海港和辽阔的滩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射阳经济落后,土地盐碱化,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射阳人民在盐碱荒地上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改进耕作制度,以种植业为主发展农业。70年代中期以前,射阳的农业生产虽然逐年增长,但粮食不能自给,仍属苏北地区贫困县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广大农村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射阳县粮棉种植业和多种经营有了较快的发展,乡镇企业方兴未艾,一跃成为全国粮棉和水产品生产的先进县之一,并且建立起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1992年射阳县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均居全省第二十二位 ,地方财政收入居第三十一位,进入江苏省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行列。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射阳建县历史短,但自然资源丰富,外地来射阳开荒谋生的移民众多,带来了各地的生产经验和风土人情,外地居民和当地居民互相交融,取长补短,培育了射阳人民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而较少受到传统的乡土观念的束缚;而且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联系网络,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这些条件对开发、振兴射阳经济极为有利

“射阳县情调查”是中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第二批布点之。射阳县的调查任务由南京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政治教育系、地理系、校党校、学报编辑部等单位的教师和射阳县有关部门的干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承担。调查组成员共25人,其中南京师范大学13人 ,射阳县12人。调查领导小组组长是南京师范大学领受本课题的负责人、原校党委书记冯世昌,副组长是射阳县委副书记柏志英、副县长吴雨晴和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居思伟。调查组聘请盐城市委副书记黄淑萍、射阳县委书记徐昆荣和县长王家东为顾问。

射阳县情调查得到盐城市和射阳县党政领导的热情指导和积极支持;得到县射阳委、县政府各部门,以及有关乡镇、企业、农场、学校等单位的大力协助。在县情调查结束之际,担任本卷顾问的县委书记及担任本卷副主编的副书记、副县长,因工作需要先后调离射阳;新任县委书记潘惟齐和常务副县长孙万山,仍一如既往积极关心和支持射阳县情调查的后期工作。

根据调查工作的需要,调查组还会同县统计局组织并培训“500农户抽样调查”的调查员队伍30人。调查组根据中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总协调组关于县情调查提纲的要求,于1991年下半年,在射阳县境内进行集中调查;1992~1993年进行补充调查、整理调查报告。

三、调查价值

射阳县是老革命根据地之一,地处苏北平原中部、黄海之滨,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天然的海港、渔港,辽阔丰饶的滩涂,盛产粮、棉和水产品,是国家珍禽丹顶鹤的第二故乡射阳县情调查对了解县情、省情和国情,实施江苏省“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开发苏北”的经济战略,建设具有沿海特色的贸工农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改变苏北地区的封闭局面,具有长远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射阳县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不断发展,改革在不断深化,这次县情调查不可能穷尽射阳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状。经过若干年后,又需要进行跟踪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