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区调查概况
调查团队:静海县情调查组
调查时间:1989年1月—1991年1月
一、调查地点
静海县地处华北平原东部,濒临大工业城市天津,交通发达,资源丰富。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环境,为静海县的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傍依全国第三大城市天津,所以,静海县的经济、社会乃至价值观念,都受到天津等大城市的强有力的辐射和渗透。其经济愈来愈多地参与天津等大城市经济的循环,观念亦受其影响而不断得以更新,这为静海经济的起飞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静海县的对外贸易起步较早,但在改革开放前却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1979年以来,在改革开放中,随着全县经济的振兴,对外贸易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开展县情、市情调查的倡议》和中共中央宣传部转发该倡议的通知,在中共天津市静海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以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为主体组成的静海县情调查组,从1989年初开始,对天津市静海县县情正式实施调查,历时近 2 年,圆满完成了调查任务。根据这次县情调查的要求,调查组在调查中贯彻以下两条原则。
整个调查突出一个“情”字。不从主观判断出发,而从客观实际出发,事实第一,资料第一,力求使调查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力求使资料丰富,事实准确,情况属实,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描述出该县历史和现状、成绩和问题。兼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原则。以往对静海县的有关调查,常常着重在经济或政治等某个方面,着重单项调查、专题调查。这次则是对该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人民生活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综合调查,在全面顾及的基础上,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为两个主要方面,克服了重经济、轻社会的倾向,以求全面地反映静海县县情。这次调查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进行的。它经历了“初步探索”、“系统调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总结分析和撰写本书”等四个阶段和过程。为减少调查的盲目性,不陷入庞杂,失之琐碎,在进入静海之前,调查组全体成员学习领会了这次县情调查的指导思想和要求,翻阅了关于静海的有关研究报告和论著,比如《静海史话》、《静海在崛起》、《农村现代化新趋势》等。借助于这些宝贵的调查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对静海县认识的总体轮廓,然后,调查组派调查先遣组进入静海,进一步了解各方面情况,增加了许多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这次县情调查的要求和提纲,结合静海县的实际,制定静海调查的具体计划和调查纲目,并开始对静海县实施系统全面调查。
所谓系统全面调查,包括静海县的基本情况,主要有县名的由来和历史沿革、自然地理、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和宗教等,静海的经济发展情况和问题,静海的社会发展情况和问题,静海县的政治和政权建设情况等。既有现实调查,也有历史调查,以现实为主,历史为辅,历史为现实服务。这种系统的全面性的调查是在静海县人民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进行的。 在静海县政府办公室的直接领导和安排下,静海各部、委、办、局、工 、青、妇等组织都设立了配合这次调查的专门联络员,并根据调查要求,提供了他们尽可能提供的资料,有些没有现成资料的,则召开座谈会或由知情者书写材料予以弥补。在系统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为了弥补不足,增加调查的广度和深度,又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 ,共调查 700余户乡镇居民,主要调查静海县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基本群体家庭等有关情况,弥补了现有资料的不足。
三、调查价值
静海县背靠天津、面向华北,素有津门之称,交通发达,是东南地区进京及东北地区南下的必经之地。因傍依全国第三大城市天津,所以,静海县的经济、社会乃至价值观念,都受到天津等大城市的强有力的辐射和渗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静海县的对外贸易基础薄弱,发展缓慢,未能取得显著成绩。在改革开放的10年中,静海人民为发展外向型经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本调查受到上级政府的支持和重视,课题组深入实践,对该县的情况做出了详尽的了解,这对于该县在未来的发展以及对自身问发展中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