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县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是我县有史以来完成投资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一个时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1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6倍,年均增长23.6%。我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1、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到“十五”期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940公里,其中国道65.4公里、省道55.6公里、县道438.6公里、乡道205.5公里、村道1174.9公里。“十五”期间,全县共改造建设油(砼)路925.1公里,其中国道65.4公里、省道51公里、县乡道147.2公里、村道661.5公里。全县100%乡镇通油(砼)路,有75%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已建成客运站场3个,其中二级站1个,三级站1个,四级站1个;全县现有渡口7处,共有渡船25只,码头3处,自然坡岸5处。
2、电力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1999年至2003年实施的两期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共投入农村电网改造资金9628万元。新建了35 KV城岗、社富、高兴、永丰变电站,改造了35KV和睦及古龙岗变电站;完善了调试自动化及营销自动化系统;共新建10 KV线路370.04km,改造10 KV线路106.56km;配电台区新建21185 KVA /314台、改造22988 KVA /500台;改造低压用户123670户,改造率达到80%。经过两期农网改造,优化了网架结构,提高了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农村配电台区损耗大大降低,线损率由原来的45%降至12%,电价由改造前每度平均1.20元降到0.60元,全县每年可减轻农民用电负担约3000万元。
3、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十五”期间,我县水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县共完成水利工程建设投资近2亿元,以堤防工程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长冈、岩前、向阳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也已基本完成;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解决饮水困难人口3.21万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全县兴建各类水利工程1360处,建成小水电站42座,新增装机容量达18190KW;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得到加强,水质监测站网体系逐步完善,水资源保护、环境影响评价、饮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等方面的工作已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4、信息化设施快速发展。至2005年底,全县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9.7万门,固定电话普及率为9.3%,入户率达43%,建设了连接全县各乡镇高速稳定的SDH传输环4个,宽带接入端口4200个,小灵通容量1.05万门,通信传输能力进一步加强,实现了100%的自然村通固定电话,70%的行政村通宽带网。移动电话平均每百人拥有18 部,移动通信发展势头迅猛。
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县城构筑、完善了以旧城区、新城区、红门工业园为支点的“一城三区”的城市框架,并形成了“三纵三横”、“两河四岸”、“两河四桥”的县城道路循环网络,建成城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13万人,县城道路面积80公顷,绿地面积21.1公顷,现有自来水厂三个,用水普及率达98%,城市综合功能日益增强。
6、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园一院五馆七大革命旧址”等红色旅游景观群已初步形成,宝石仙境、三僚民俗文化村、均福山森林公园、灵山-冰心洞等景区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红色资源为核心的旅游线路。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及通往各主要景区的公路极大地方便了游客出行,将军宾馆、品禄园宾馆、兴国宾馆、宝石仙境旅游开发公司、将军旅行社、模范兴国旅行社、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舒适、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县内旅游接待能力大大增强。在旅游商品方面,兴国鱼丝等一系列具有兴国特色的旅游商品已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我县旅游产业已基本成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显现。2004年全县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旅游人次达14.5 万人,旅游收入达4350万元,年均分别递增18%和20%以上。
7、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十五”以来,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在城区兴办、改办了3所高(完)中,2所小学,1所初中。各级各类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及体育艺术设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先后建成了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传染病区、县疾控中心,改造了一批乡镇卫生院,文化、体育等设施也逐步完善。
二、“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总体建设水平相对滞后。目前我县虽规划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但仍要在“十一五”中后期才能实现通高速的目标,现有的县乡道路设计标准低、建设难度大,养护和管理困难;我县电网结构不合理,供电能力不足,供电质量差,设备运行时间长,陈旧老化,供电可靠性低,电网和电源点的建设仍然滞后;县城的交通、供水、排污等网络不够完善;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发展相对滞后,旅游接待水平低。
2、要素制约日益突出。全县用于发展建设的资金虽每年都有大幅增长,但总量依然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随着近年来土地“闸门”的控制,征地难度日益加大。
3、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待深化。资金筹措渠道和民间投资领域依然不宽,如何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公益事业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三、“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1、总体目标
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完善配套、适度超前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城建、旅游、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县基本完成骨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缓解瓶颈制约。
2、基本要求
“十一五”期间,我县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十五”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县、财政富县、旅游大县”的总目标,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进行谋划,要实现“超前化、规模化、网络化、生态化和市场化”:
(1)超前化。即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一定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建设周期,以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要求和变化,从而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做到适度超前,保证基础设施建成后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满足需求。
(2)规模化。即依据基础设施的区位条件和部门特点,在定量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寻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佳经济切入点,达到节约投资、提高效益的目的。
(3)网络化。即根据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化布局和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构筑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的网络体系,包括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电力网、通讯网,以及城市路、水、电、气网等,并且在主网与分支网,县骨干网与省市大网之间密切联系,协同配套,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服务需求。
(4)生态化。即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生态县建设的总体规划部署,适应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意控制排污、排尘、防止噪音和其他环境污染,防止新的水土流失。
(5)市场化。即适应市场经济杠杆,在基础设施尤其是重大骨干项目的建设上,按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组织实施资金筹措、项目咨询、设计论证、项目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及运营等方面工作。
四、“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投向和主要项目
“十一五”期间全县计划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703100万元,主要分布的行业为:
1、交通
按照“突出干线、统筹城乡、完善网络、坚持标准、效益优先”的原则,努力提高公路等级,增强通达能力,改善城乡交通条件。“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13561.5万元。重点建设泉南高速公路兴国段、昆厦高速兴国至江口(兴国段)高速连接线、农村公路硬化、客运区乡站和招呼站、渡改桥等项目。
2、电力
电力是工业的先驱,为提高供电可靠性,满足县域经济及人民生产活水平提高对电力的需求,在“十一五”期间必须从整体上改善我县电网结构,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让广大用电户能“用上电、用好电”,促使县域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建设220KV埠头输变电工程、电网改造、低压线路改造及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力争完成总投资10028万元。
3、水利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相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水资源,“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平江河、氵岁 水河堤防,长龙等水库除险加固,长冈、长龙、桐林等水库灌区续建,农村安全饮水,雨水集蓄利用,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力争完成总投资53096万元。
4、通讯
按照“整体规划、效益优先、逐步滚动、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以提高通信网络覆盖为基础,以完善通信服务网络为保障,推进信息化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农村无线接入、宽带接入网、城域骨干网、固网智能化、“村通”基站工程、网络优化工程、县城光缆传输主干网建设等项目。力争完成总投资26435万元。
5、城市基础设施
按照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提升品位、适度扩张的原则,高质量、高效益地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建设迎宾大道,改造旧城道路,整治城中村,着力抓好城市公园、污水处理、垃圾中转站、城市公厕等市政工程,把县城区建成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交通发达、公共设施完备的园林城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完善村镇规划,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圩镇成为道路畅通、物流快捷、商贸繁荣、功能配套的中心、次中心城镇。力争“十一五”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达到123510万元。
6、旅游基础设施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抢抓机遇,创造条件,按照“着眼大区域、营造大环境、塑造新形象、融资多渠道,发展大旅游、培植大产业” 的指导思想,突出将军特色、苏区特色、地域文化特色,把独特的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以点带面、点线结合的旅游格局。主要建设旅游接待中心及多功能影院,修缮兴国县革命烈士陵园、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红一方面军军事会议旧址、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址、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总医院旧址、中央兵工厂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江西军区旧址、毛主席作长冈乡调查纪念馆旧址;开发宝石仙境、均福山生态园景区、三僚民俗文化村景区;通过新建、改造或扩建,使1家宾馆达到四星级标准,4家达到三星级标准。力争完成总投资48587万元。
7、社会事业基础设施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发展。“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和远程教育工程,新建第六中学、红门初中、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扩建县城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整体搬迁兴国五中、鼎龙中学、江背中学,至2010年,力争使全县三分之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标准化。大力推进卫生事业建设,“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建设好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县中医院、县妇保院和乡镇卫生院,使全县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抓好集放影、演出、图书阅览、群众文艺活动为一体的兴国县文博艺术中心的建设,彻底改变县级文化设施滞后的现状;抓好各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乡乡有文化站和固定放映演出场所;大力发展体育、民政等社会事业,重点加强体育活动中心、乡镇体育设施、救助管理站和乡镇敬老院建设。力争完成总投资27882.5万元。
五、政策措施
1、转变观念,集中各方力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十一五”期间,既要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扩大政府投资;也要解放思想,开拓新的筹融资方式和渠道,集中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我县的基础设施建设。
(1)切实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做大政府性资金。要加强对土地、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费、防洪保安水利基金、养路费等现有建设资金来源的征收管理,继续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确保县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
(2)积极争取上级扶持。一是围绕国家的产业定位和政策导向,推出一批事关我县发展全局的骨干性、标志性和区域性的水利、交通、能源、通讯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扶持。二是抓住全省推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有利时机,争取专项资金对我县进行切块或倾斜,加快建设一批事关我县发展的瓶颈项目,实施缓解我县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公共项目。三是紧扣高速公路网建设等重大骨干基础设施网络化推进的有利时机,抓紧做好有关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组织实施一批项目。
(3)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积极要求上级帮助协调各金融机构对我县实行信贷倾斜,将我县区域性重点项目参照执行省市重点项目管理,或在省市重点项目数中对我县给予单列,为我县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按照“率先对接长珠闽”的接轨思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取消不利于招商引资的各种限制性规定,多渠道、多形式地吸引县外投资者,尤其是省内外的大企业和财团来兴投资。通过开放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鼓励和支持县外资金在水利、交通、电信、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鼓励民间资本采取联合、联营、集资、入股方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积极通过盘活基础设施资产的存量,筹集新项目所需的建设资金。
2、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扩大投资规模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主体行为,建立起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和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投资管理体制。
(1)加强规划的综合协调管理。要根据思路出规划、规划带项目的要求,突出规划先行,在研究统筹“十一五”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布局和选择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准确把握我县特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注重强化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使我们的规划能够更科学、更具指导性、更具可操作性。重点是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衔接:一要符合省市各类规划,如各个行业、各大产业带的发展规划等。二要在切实做好城市总体规模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发展布局、方向、目标与要求。三是全县各行业规划、各相关专项规划要相互衔接。
(2)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软环境。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将行业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职能分开,努力实现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企业化。成立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提高经营效益。进一步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3)突破用地瓶颈制约。通过集约用地优化用地空间,提倡向结构调整要空间、向空间要空间、向低山缓坡要空间。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积极在盘活挖潜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做好项目包装工作,通过列入省市重点项目,争取项目建设用地指标。
3、加强领导,强化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1)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各基础设施项目主管单位“一把手”为项目第一责任人,各项目单位和相关部门要按照项目管理“四制”(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的要求,切实加强项目实施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管理,控制工程费用,抓好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2)强化项目前期工作。认真抓好各基础设施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的起草和论证工作,加强项目包装,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3)积极创新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代建制”,对有营利能力的项目试行“建造-运营-移交(BOT)”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