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对接长珠闽”、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在县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有新飞跃。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2005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一产11亿元,增长5%,二产10.6亿元,增长19%,三产7.4亿元,增长14.3%;财政总收入2.6亿元,增长19.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与上年持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5亿元,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亿元,增长16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大力优化加快发展的环境
要从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入手,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层次和企业素质;从增强调控的有效性入手,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从提高行政效率入手,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加快行政程序建设,完善执法监督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对取消的审批事项的后续监管;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推行电子政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
(二)加强引导,优化投资结构
为保持我县经济较快增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千方百计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克服国债发行规模缩小、国家重点扶持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不利因素,根据国债投向重点,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等领域认真组织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加强项目管理,落实项目“四制”,确保国家资金发挥应有效益,重点安排长龙水库等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红色旅游、农村公路、以工代赈、优质高中建设、中小学危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引导,优化投资结构。一是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县县情,积极向外推介适宜我县支柱产业发展的项目,引导外资的投向;二是要调整投资主体,研究出台鼓励民间投资政策,促进政府、企业、个人和外商多元投资主体的形成,增加社会投资比重;三是调整筹融资方式,使筹融资渠道由政府、银行为主调整为财政资金引导,银行、企业、个人和外资等多形式筹融资;四是调整金融信贷方向,引导各类资金向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提档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流动。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
要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不断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形成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培育壮大脐橙、油茶、烟叶、制种、灰鹅五大优势产业,科学制定产业发展目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要重点发展一批涉农龙头企业,引导它们面向市场组织生产,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建立清除农民工就业障碍和工资拖欠的长效机制,培育非农产业增收渠道。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计划安排新增脐橙1万亩,甜橙2千亩;灰鹅出笼1100万羽以上;油茶低改补植25万亩;烟叶种植面积3万亩,收购优质烟叶6万担;杂交水稻制种2万亩,收购优质稻种1000万斤以上。
(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十大体系”建设的全面实施为契机,结合“对接长珠闽”战略构想,积极营造城市品牌,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形成以全民招商为主体,专业招商为主导,企业招商为主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格局。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完善企业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园区布局,提高项目承载能力,逐步形成工业园区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宏观指导,做大做强新型建材、矿产品深加工、卷烟食品、制药(医疗器械)、机电制造、现代轻纺等六大主导产业,扶植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税收贡献大的优势企业,着力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增强其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坚持在优化结构中加快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改造为重点盘活存量,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扩大增量,大力促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奋力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的突破性增长。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社会信息化步伐,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倍增和催化作用。
计划安排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亿元,销售收入10.5亿元,利税1.6亿元,确保引进企业200家,引进县外资金13亿元, 外资企业新增税收4000万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
(五)推进农村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按照“五新一好”的要求,抓好13个重点村的建设,树立旗帜,以点带面。进一步搞好小城镇规划,把城镇平面扩展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完善小城镇功能。管好用好以工代赈资金,发挥以工代赈资金对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实行政策倾斜,改善边远山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发展步伐,为缩小差距奠定基础。计划安排以工代赈资金1030万元。
(六)推进旅游特色化,开创第三产业发展新局面
继续抓好以旅游开发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拓展投资渠道,完善景区公路、旅游步道等基础设施。强化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开展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服务水平。通过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加强宣传等措施,进一步弘扬苏区精神,凸现红土地文化,整合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品牌。进一步完善饮食、中介、公证、社区服务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等服务行业建设,统筹规划市场布局,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现代化市场体系。
(七)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全社会协调发展 继续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做好小学“五改六”准备工作,实施优质高中教育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推进农村教育;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培养、吸收、用好人才作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活跃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坚持扎实有效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强化对土地、矿产、水资源的管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努力扩大就业,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保持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安全生产。计划安排普通高中招生4300人,职业高中招生910人,推广应用科技成果2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