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县调查概况
调查团队:寻乌县情调查组
调查时间:1988年11月——1995年3月
一、调查地点:
寻乌虽地处江西东南端偏僻山区,但其名声却早已响遍全国,乃至全世界。早在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两次在这里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写下了不朽的著作《寻乌调查》,指导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寻乌人民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寻乌的广大干部群众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发扬光荣革命传统,争取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更大光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长征中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在千帆竞发、迈向21世纪的形势下,寻乌人民一定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振兴中华、振兴江西创造出更加伟大的业绩。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本次调查从1988年11月开始,由廖士祥(原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率队赴寻乌。这一阶段,调查人员做了大量工作,走访了县直属80余个单位,14个乡镇,50多个各种类型的国有、集体企业及上百个乡办、村办、联户办和私人办的企业,160余个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400余户各种类型的家庭,召开大、中型座谈会多次。
本次抽样调查的样本总体包括寻乌县所有的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抽样办法,采用三阶段按比例分配分层抽样。根据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将1 9 个乡镇分为四层,第一层为长宁镇(非农户、城镇居民)6439户;第二层为5 个乡镇,包括长宁镇(农户)990户、龙廷乡1212户、菖蒲乡2567户、文峰乡5184户、南桥镇6173户;第三层为10个乡镇,包括岑峰乡845户、剑溪乡1084户、项山乡1608户、三标乡1731户、罗珊乡1881户、水源乡2410户、桂竹帽镇2860户、晨光镇4179户、澄江镇5737户、留车镇6420户;第四层为4个乡镇,包括河角乡785户、长安乡823户、丹溪乡1808户、吉潭镇3930户。
每层的样本量按层内人口比例分配,第一层为41户,第二层为157户,第三层为280户,第四层为72户。层内按乡镇户数大小成比例的不放回不等概率抽样抽取两个乡,每个乡样本量相等。结果是第一层(仅有一个乡镇单位)为长宁镇41户;第二层为文峰乡79户,南桥镇78户;第三层为晨光镇140户,澄江镇140户;第四层为丹溪乡36户,吉潭镇36户。在以上抽中的乡镇内按村户数大小成比例的放回不等概率抽样抽取了19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居民委员会。在抽中的村(居)民委员会中,用等距抽样抽取550户居民户样本。本次问卷调查下发问卷550份,实际收回530份,回收率为96.4 % ;其中有效问卷49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7 % 。问卷完成483份,因“外出”、“拒绝回答”、“并户”、“其他”原因未完成问卷分别为5份、9份、1份、1份。问卷调查时间为1995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采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统一制作的中国百县市经济社会国情调查问卷(1994)。1995年8月经微机处理得出统计结果。
三、调查价值
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党中央的一、二、三代领导集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群众中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为了驾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认识国情、省情、县情。本次调查系统的反映了寻乌县的历史和现状,不仅对寻乌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所裨益,而且对推动我们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县情、省情、国情,促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