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县调查概况
调查团队:宜昌县情调查组
调查时间:1992年7月—1993年5月
一、调查地点
宜昌县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位于东经11 0°51 ′8″~111°39′30″,北纬30°32′33″~31°28′30″。东接远安、当阳,西邻秭归、兴山,南靠枝江、枝城、长阳,北与保康接壤,环抱宜昌市城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宜昌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政治、文化也得到协调的发展。在宏观决策上,注重科学化民主化,组织了一系列软科学课题研究和研讨会,产生了一大批论文和研究报告,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决策行为。为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宜昌县组织了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和良好效果的活动。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本次对宜昌县调查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是在专业理论工作者的参与下,在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宜昌县委书记高秉琔 和宜昌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华远的直接领导和亲自参与下,由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宣传部组织调查,由县直各部门实际工作者一同进行的;此外,完全由县里自筹资金、自费立项,也是一个突出特点。本次调查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其原因:一是中共宜昌县委、县人民政府一贯重视社会科学在宜昌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每年都组织开展许多专题调查和专题研究,尤其注重宜昌县情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并在全县干部群众和初中以上学生中开展县情教育。二是参与调查以及参与撰写调查报告的工作人员,均是县里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熟悉情况的实际工作者。他们既有大量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又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三是参与本次调查工作的专业理论工作者,早在1992年初,就已在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理论月刊》主编陈放同志率领下,深入宜昌县进行内容广泛的社会调查,并在《理论月刊》杂志上发表了7 篇调查报告,这对于他们参与此次调查工作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三、调查价值
宜昌县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云遮雾绕,钟灵毓秀。群峰连绵的西陵峡谷,穿峡东去的万里长江,横锁大江的葛洲大坝,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使她成为一片神奇、秀美、诱人的宝地。不久,宜昌将成为湖北省金三角中最活跃、最有发展潜力、最有希望、最富裕的一片热土。本次对宜昌县的调查深入实地,调查组广泛搜集资料,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翔实的材料,真实、准确、全面、深刻地描述了宜昌县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重点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使读者能窥见宜昌县历史发展过程的全貌,为党和政府对一个地方社会主义建设的决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科学依据;对于深入研究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促进宜昌县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