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县市库   >   调查概况  > 营口市调查概况
调查概况

营口市调查概况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平台作者: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5日

调查团队营口市情调查组

调查时间:

第一次调查:19895月—19898

追踪调查:20046月—20048

  

一、调查地点

营口市是辽宁省省辖地级市。现辖2县(盖县、营口县)和4区(西市区、站前区、老边区、鲅鱼圈区),其中含15个镇、44个乡、14个国营农场、938个村。地处东北松辽平原南部,渤海辽东湾东北岸,大辽河入海口处。南与大连市的庄河县、新金县、瓦房店市为邻,东北、东南分别与海城市和丹东市岫岩县接壤,西北隔辽河与盘锦市大洼县相望,西南临渤海辽东湾。历史上营口依靠港口出现过畸形繁荣时期,随着港口地位的变迁而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营口市经过40年的改造、建设和发展,已初步建成为经济发达、繁荣昌盛的新型城市。特别是1985年3月国务院批准营口为“半开放”城市,1988年3月批准为全面对外开放城市以后,营口市经济发展又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中国东北地区仅次于大连港的第二个对外开放的窗口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调查组分别于1989年和2004年对营口市进行了两次深入调查。

1.第一次调查

该项调查工作从1989年5月开始到1989年8月结束。在调查时,该调查组把握两个基本原则:在动态分析中,以反映十年改革这一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为主,兼及营口市解放前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注重时代感和历史性;在静态分析中,既反映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反映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注重客观性和真实性。

在调查方法上,采取文献法和统计法相结合,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必须指出,一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动荡,许多历史资料已残缺不全或荡然无存;二是由于该市行政区划变动频繁,许多历史数据不易分清,也难以比较;三是由于该调查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时间跨度又相当大,但容量有限,对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不得不忍痛割爱。

2.追踪调查

为了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辽宁社会科学院和营口市委市政府共同组成了课题领导小组,领导此项调查工作。组长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铁民,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于锡顺,辽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曹晓峰担任;副组长由辽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张卓民和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王笑柳担任;成员则由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和课题组的部分成员组成。调查工作从2004年6月20日开始,先是进行近一个月的集中全面调查,然后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分头研究分析资料、撰写写作提纲,再进行补充调查

这次追踪调查,该调查组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强调要用翔实的资料和数据,全面、系统地反映15年来营口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并着重反映在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五个“统筹发展”的真实情况及其原因。特别是探讨其前因后果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预测和对策建议。

在调查方法上,采取文献法和统计法相结合,全面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典型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在调查中注意这次调查与上次调查的衔接性,即对上次调查的一些重要方面和内容,这次一定要有所交代,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更应注意与上次调查的衔接,但又不能拘泥于上次调查的框框,特别是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事物、新领域、新问题,要尽量予以充分反映。

调查原因

选择营口市进行调查,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①辽宁省为中国重工业基地,其城市化水平居全国前列。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②营口市辽宁省属中小城市,其社会经济发展亦居中等水平,通过对该市的调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中小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发展变化的共同特点。③营口市地处辽东半岛沿海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东北地区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市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等方面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营口方式”,通过对它的调查和研究,可以总结城市对外开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亦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制定中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