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调查概况
调查团队:张家港市情调查组
调查时间:1993年4月——1995年1月
一、调查地点:
张家港市是江苏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内涌现出来的一个明星城市。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人们很希望知道这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市,是在怎样的条件下,经过怎样的努力,才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奇迹来的。要认识张家港的成就,不仅要了解张家港的现状,而且要认识张家港的历史,才能知道她的成就确实来之不易。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课题组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部分研究人员和张家港市委研究室的部分干部组成。杨舍镇、塘桥镇、沙洲工学院、保税区的一部分同志参加了专题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写作工作。本次调查主要用描述的方法,力求以事实和数据全面、真实、准确、深刻地展示张家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1993年5月,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张家港市情调查课题组对张家港市504户农村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采用等距抽样调查方法确定。具体做法是先从26个镇中抽取8个镇,即塘桥、凤凰、南丰、杨舍、合兴、后塍、德积、乐余,然后在这8个镇中抽取21 个村,再分别对21个村按户籍序号等距离抽取24户调查户。按照国情调查数据库课题组统一设计的问卷,市情调查课题组集中训练各村调查员,由调查员人户对调查对象当面问答和逐项填写问卷。调查结束,经处理,有效问卷463份。据张家港市统计局所编1993年统计年鉴资料,当年全市总户数为28.3 1万户,抽样调查的504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78‰ ,实际有效的被调查户为463户,占总户数的1.6 4‰。
三、调查价值
我们认识张家港成就,总结张家港经验的目的,是希望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一种张家港效应,也就是要使张家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使“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经验得到推广,变为社会共同的财富。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学习别人的经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瞬息万变的形势面前善于捕捉发展机遇,坚定前进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使张家港经验转化为扎实可靠的张家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