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县市库   >   调查概况  > 镇宁县调查概况
调查概况

镇宁县调查概况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平台作者:中国乡村研究平台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7日

调查团队:镇宁县情调查组

调查时间:1991年7月——1992年12月

 

调查地点:

镇宁县在贵州省这一多民族省份中,其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镇宁自治县目前在贵州省86个县(市)中,特别是在全省11个民族自治县中,是一个有发展潜力并在近1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尚好的贫困县。1978年以前,该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虽然它有旅游、矿产、电力和土特产品等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至今仍见不到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这种情况在贵州省绝大多数县(市),特别是民族自治县中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

调查过程及方法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镇宁由若干初级社区(村寨等)组成,每个初级社区各由若干群体(家族、家庭等)组成,每个群体各由若干个体组成。此篇资料正是从个体、群体、社区3个层次反映镇宁社会系统的基层情况。

第一个样本以行政村为样本单元,有效样本容量等于19,它来自等距抽样。调查者从全县行政村总体名单中等距抽取25个行政村进行调查,其中6个村的调查工作没完成,实际调查了19个村。

第二个样本来自两段抽样,它以农户为样本单元,有效样本最大容量为489,调查者从第一个样本25个行政村的农户总体名单中等距抽取501户进行调查,其中12户的调查没完成,实际调查了489户。

第三个样本以个体为样本单元,第二个样本的每一单元(即每一户)各包含若干家庭成员。489户共有2407名家庭成员。这2407名家庭成员构成第三个样本,这个样本来自整群抽样(以户为群)。

第四个样本也是以个体为样本单元。在第二个样本中,每一户各有1名应答人,共有489名应答人,他们构成第四个样本,其样本容量与第二个样本接近。

在问卷调查的现场问录中,有的回答者拒绝回答某些问题,有的回答失效,等等。在不同的问题上,有效回答数不一定相等,因而各表的数据有可能不一致。统计分析手段不同也可能使各表数据不一致,因而上面只给出有效样本最大容量。上述第一个样本的调查资料反映社区的情况,是社区层次上的资料。第二个样本的调查资料是群体资料。第三和第四两个样本的调查资料反映个体情况,是个体资料。但个体资料可用以反映群体和社区的情况,若如此,它就成为群体资料或社区资料。

上述四个样本中,第三个样本的质量最高。第二个样本次之。第一个样本的容量太小,损失的样本单元校多,损失率为24 %。因而以此19个村的情况推论全县行政村的情况误差风险很大。第四个样本的容量不小,但随机性低,因而样本质量也不高。调查者原计划在每一样本户中随机抽取回答人,但这个计划行不通,而是由每一户自定回答人,因而回答人多是男性和学历较高者,这就降低了样本的随机性。第二和第三两个样本的容量大,随机性强,因而资料的真实水平高。为了获取真实的调查资料,在现场测问进行前,研究人员对调查员进行了3天培训。现场问录进行过程中,有3名研究人员驱车巡查各调查点监督指导,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并针对各调查员的不同情况先后进行8次补充培训。现场测问由1992年8月10日开始,到9月30日结束,历时52天。

镇宁调查以农村调查为主。在上述调查之外,调查者还从镇宁县城关镇全体居民户总体名单中等距抽取70户进行调查。但城镇居民对调查配合不够,有效样本容量太小,因而只能用它对农村资料作补充和比较说明。

调查者使用的问卷是《国情丛书》数据库课题组设计的。针对镇宁的情况,调查者对问卷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除了问卷之外,其余方案(抽样方案、现场问录方案,统计分析方案等)都由调查者自己设计。

调查价值

镇宁是中国社会构成中一个重要的基层单元,其调研结果对于镇宁县和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对于有关学科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以镇宁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点,做到准确、深刻、鲜活,真实反映1990至1993年间镇宁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变化。本次调研的目的,为人们研究国情和为党和政府进行决策,尽可能地提供了有关的基础性资料。因此,它以翔实的史实,大量的统计资料对镇宁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客观的介绍;对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发展潜力和新增长点,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开发利用的成就和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