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阅读
亳州:一根秸秆的“逆袭路”
来源:毫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作者:李鹏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6日
过去因“无处安放”,每年午季产生的大量秸秆让人头痛不已;如今,随着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推进,毫州市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昔日的“生态包袱”变身今天的“绿色财富”,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秸秆在田“惹人烦”
6月2日上午,在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午收现场,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吞进”整株小麦,留下麦粒后,将剩下的秸秆丢在麦田里。当天下午,搂草机、打捆机轮番上场,将地上残留的小麦秸秆打成圆包或方包形状,等待外运离田。
“过去,村民处理秸秆时,要么就地焚烧还田,污染大气;要么堆在地头沟边,污染河水,还容易着火,安全隐患很大。”土桥村党总支书记李平说,怎么处理秸秆成了大家的烦心事,“无处安放”。
随着毫州市秸秆禁烧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秸秆成了亟需解决的“关键小事”。李平告诉记者,刚开始实行的是秸秆粉碎还田,虽然解决了大气污染问题,但也带来了新麻烦,为土壤里的幼虫卵和带菌体提供了生存空间,为下茬作物患病虫害埋下了隐患,而且秸秆腐化时间长,下茬作物容易出现病苗和死种现象。
“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因秸秆粉碎不达标或机手操作不当,秸秆埋深过浅,影响腐解速度,也会不利农作物生长。”李平介绍,今年午季雨水多,如果再像过去那样秸秆还田,土壤空隙会变大,这样种子很容易被淹,影响发芽和生长。
为彻底消除秸秆对耕地和农村人居环境的影响,毫州市要求秸秆要做到“四离”:离田、离路、离林、离沟塘河。“我们镇在‘四离’基础上,增加了‘离村’的要求。我们村的要求是,小麦秸秆要当天打捆,及时运出。”李平表示,全村6500亩小麦全部由土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收割,做到了秸秆百分百打捆离田。
土桥村位于北淝河沿岸,地势低洼,秋季易因洪涝灾害带来玉米、大豆等传统农作物失收或绝收,许疃镇政府决定把土桥村南唐路以南、北淝河以北范围内的1050亩低产田实施“旱改水”项目区。
小麦收获后,项目就开始启动。预计水稻亩均产量1200斤,实现增收20万元,农民人均分红增加50元。“要想顺利实现‘旱改水’,必须把小麦秸秆清理干净,否则很难留住水,也影响水稻生长。”李平说。
集中收储“废变宝”
在许疃镇庆勇秸秆收储点,一辆满载秸秆圆包的货车开进简易大棚。负责人宋朝文一边指挥司机将车辆停到指定位置,一边安排叉车司机做好准备工作。只见两台叉车从货车两侧“左右开弓”,一个个秸秆包被分层整齐地码放在堆场里。
根据《亳州市2023年秸秆禁烧工作方案》要求,秸秆除了要做到“四离”,还要落实“一集中”即集中堆放,依托秸秆收储网络和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及时收储秸秆。今年,许疃镇设置了五个秸秆收储点,负责回收全镇13万亩小麦秸秆。
庆勇秸秆收储点堆放有两种形状的秸秆捆,方包每个380公斤,圆包每个200公斤。宋朝文介绍,他有16台打捆机,其中方形打捆机10台、圆形打捆机6台,另有搂草机8台,能够保证将其负责村庄的秸秆及时打捆离田。
“我和五个村庄签订了秸秆打捆协议,预计今年能收储秸秆2000多吨。”宋朝文告诉记者,过去,秸秆都是覆盖雨布露天堆放,长时间堆积容易起热着火,火灾隐患大。去年10月,他建了一座简易大棚,“上面有顶,四周敞开,既能遮雨,又利于通风散热,解决了秸秆长期堆放难题。”
秸秆收储在解决农村秸秆处理难题的同时,还为宋朝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宋朝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秸秆收储每吨成本在240元左右,如果卖给发电厂,每吨价格290元左右。如果揉丝加工成饲料,每吨价格能卖到400多元。
“我从2016年开始收储秸秆,秸秆效益越来越好。去年收的5000多吨秸秆,四个月就消化完了。”宋朝文说:“我们的秸秆饲料质量好,很受市场欢迎,远销到宁夏、新疆等地,而且供不应求。”
“我们要求收储企业做到收割一块、打捆一块、清运一块,打过捆的秸秆要清运到堆放场规范堆放,确保回收的秸秆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变废为宝’。”许疃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走出绿色增收路
“秸秆经过浸泡发酵,按照90厘米宽、40厘米高的标准堆放到田里,再把赤松茸、羊肚菌的菌种栽到上面,就可以生长了。”走进位于蒙城县王集乡的安徽林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望着一朵朵白色菌杆、伞面赤红的赤松茸,负责人曹悦兴致勃勃地说。
“目前已过了集中采摘期,还剩一些零星的赤松茸可以摘。”曹悦告诉记者,赤松茸经济价值高,亩均效益最高能达到1.5万元。除了赤松茸,该基地还种植了羊肚菌,亩均效益高达2万元,市场发展前景好。
“我们种植赤松茸和羊肚菌共180亩,可解决5000多亩秸秆处理难题。”曹悦介绍,根据实际测算,每亩地产3吨赤松茸,需要10吨秸秆,大概是30亩小麦产生的秸秆量。
在食用菌种植基地,经过菌类“消化”后,10吨秸秆还能剩下7吨左右,里面富含大量菌丝蛋白,可直接作为有机肥还田,既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又能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农业生态循环和环境保护。截至去年底,全市食用菌规模企业13家,食用菌产量达2.5万吨,年利用秸秆5.4万吨。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毫州市常年种植粮食作物1300万亩左右,经济作物300多万亩,年产秸秆量700多万吨。近年来,毫州市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综合施策,积极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大文章”,取得了显著实效。
截至2022年底,全市秸秆能源化利用量197万吨,占秸秆综合利用总量的34.2%;有机肥生产企业13家,肥料化利用量269万吨,占秸秆综合利用总量的48.4%;原料化利用量32.9万吨,占秸秆综合利用总量的5.7%。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7%,高出全省目标任务2.7个百分点。
“通过多措并举,毫州市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快秸秆产业化发展步伐,毫州市还印发了《亳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实施细则》,对秸秆综合利用实行奖补,培育秸秆产业化利用企业,促进秸秆产业化利用。
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培育秸秆产业化利用龙头企业27家,秸秆“五化”利用千吨以上秸秆产业化规模企业301家,发展500吨以上的企业和生产经营主体410家,秸秆产业化率提高到54.8%。昔日的“生态包袱”正蝶变成今天的“绿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