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专家观点 > 冯川:运用“浑沌”治理功能,摆脱农村治理困境

专家观点

冯川:运用“浑沌”治理功能,摆脱农村治理困境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5日
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能力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部分。在推进基层治理的进程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农村治理,摆脱农村治理的困境,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收录的《规范化与浑沌:一个理解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框架》一文探讨了作为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关键标志的“规范化”,与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内在机制的隐喻“浑沌”,梳理了集体主义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两者的关系,分析了两者对于农村治理的优劣,提出在国家目标与行政体制的控制下,为了让基层治理能够平稳顺利进行,应灵活运用浑沌所带来的有利于治理的功能。
小编摘编了此文核心观点,邀您一起来看农村“浑沌”状态产生及存在的特定外部环境是什么?“规范化”与“浑沌”的矛盾关系怎样导致了农村治理困境?如何正确认识、评价“浑沌”功能,并运用其摆脱农村治理困境?
 
阅读原文请前往
 
一、农村“浑沌”状态产生及存在有其特定外部环境
“浑沌”是一种处于整体、连续、流动、统合状态的存在,其特征是不可分割、混合为一、反边界。将“浑沌”作为一个隐喻式概念来分析说明中国社会,方便理解农村治理困境。
在政治方面,国家目标对社会目标的统驭,产生了功能统合的浑沌,地方政府和村庄行政者的角色功能模糊。
在社会方面,熟人社会信息对称、“生于斯长于斯”等特征是产生浑沌的重要原因,这些特征导致了村务事件具有一体性、价值计算暧昧、纠纷调解行为的意义连带等浑沌样态。
在经济方面,“公有制”与“互惠”的观念,塑造了产生浑沌的经济环境,形成了整体性、一体性、连带性等浑沌的特征。
二、“规范化”与“浑沌”的矛盾关系导致了农村治理困境
“规范化”是指国家治理的目标转为以内部层级结构明晰、分工明确的组织, 按照功能边界经过严格限定的、单一的、法定的、程式化的方式来完成。
“规范化”使得基层治理各方面边界化,而“浑沌”又具有反边界的特质。二者的矛盾关系,导致了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困境。20世纪80年代之后,基层治理方式规范化追求打破了农村浑沌的状态,地方社会出现了与国家目标相对抗的力量。在地方社会与国家目标形成对抗的局面下,国家目标依然统驭着地方行政目标,农村基层治理陷入困境。
三、正确认识、评价、运用“浑沌”功能,摆脱农村治理困境
在熟人社会还未解体,公有制制度设计还存在于政治意识形态下的合法性环境中,摆脱治理困境的最好方法,就是规避各种规范化的设定所带来的边界,让反边界的“浑沌”复活并重新生长。例如采取划片承包的方式,承认农村农田水利空间整体性方面的浑沌,可以解决农田水利体系瘫痪的问题。
当然“浑沌”也存在负面效果。比如,“软硬兼施”的征税方式有可能侵犯村民的利益。正因为存在负面影响,国家才强调治理方式的“规范化”,但 “规范化”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现阶段想要摆脱农村治理困境,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浑沌”的功能,即对临机应变的应对策略、复眼式视点的重要性的再认识和重新评价,运用其有利于治理的功能,推动基层治理平稳顺利地开展。
 
作者简介
冯川,博士,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策划:潘琼阁
摘编:苏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