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专家观点 >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

专家观点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

来源:社科数托邦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2日
2022年5月,《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支持乡村建设”。
小编精选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收录报告中的案例,从支农产品、金融科技、金融合作、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四方面,带您了解金融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1.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案例:陕西省金融机构支持农民合作社
陕西省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6.1万家,全省信合机构采取多种措施,出台多种政策,创新多种信贷产品,支持以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做法一:大力支持“3+X”特色产业工程
延安推出“果农贷”“苹果贷”“冷库贷”“林权贷”等一系列产业信贷产品,全力满足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的资金需求。宝鸡围绕奶山羊产业推出“羊乳贷”,累计发放2235万元。陕南地区推出“茶叶贷”,累计发放2.81亿元。
 
做法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2019年走访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081户,发放贷款9.19亿元。
 
做法三:推进农户建档评级授信签约
建档575.04万户,建档率达到100%;授信签约93.83万户762.41亿元,授信率50.21%;用信57.83万户493.07亿元,用信率64.67%。
 
做法四:开发“e农贷”,加快数字化转型
2019年针对农户开发线上“e农贷”,已累计申请办理贷款259.24亿元,其中线下授信线上用信238.77亿元,纯线上办理20.47亿元。

 

作者: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课题组
所属图书:《陕西精准脱贫研究报告(2021)》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2.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案例:河南省兰考县构建“互联网+”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
河南省兰考县是我国典型的农业县,2016年兰考县获批成为国内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完善及推广兰考普惠金融模式可从以下做法入手。
 
做法一:构建“互联网+政务信息+普惠金融+农村电商”数字普惠金融模式
加强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运用区块链技术,共建数字金融体系,推进智慧政务改革。探索建立区块链底层支撑平台、数字身份平台、大数据平台、政务互联互通系统、PDC系统(个人数字资产中心)。
 
做法二:立足原有的产品进行数字化改进
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功能设计,实现便捷操作,改善用户体验。
不断提升数字金融服务覆盖面,打造线上金融超市,推动“普惠通”与人社系统、工商系统、公安系统等其他社会方面对接,打造一体化的数字金融服务。
 
做法三:培养、招纳数字金融人才
试验区可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实验室,招纳具有科技与金融复合背景的专业人才以及专业领域中相关经历丰富的人才,进行后续工作的专业化分区指导。同时,可与国内外高校展开交流合作,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学院,定期安排工作人员到高校进行金融知识和业务操作的专业培训。

 

作者:吕勇斌
所属图书:《数字普惠金融:理论逻辑与经济效应》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3.探索合作模式,拓宽乡村建设融资渠道
案例:黑龙江省明水县“贷资入企:农商行+企业+贫困户”的金融撬动模式
明水县在金融扶贫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政府选择产业项目入口——农户自主参与产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助推孵化——企业参与实现市场出口”的融资模式。
 
做法一:采取多方式、多渠道进行投资和融资
运用“政府投一块,社会献一块,企业拿一块,群众筹一块,银行贷一块”的模式,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式,撬动更多的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向扶贫。
 
做法二:落实贷资入企政策
朝阳村采取“农户贷款,企业用还,政府担保”的模式,发展肉牛托养产业。按照村内筛选、年龄筛选、将名单交与明水县农商银行的步骤开展贷资入企贫困户的筛选工作。
 
做法三:引导农民投资、投工、投劳,共同将精准扶贫工作引向深入
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朝阳村鼓励贫困户参与劳动,优先雇佣贫困户,让贫困户有所收入,同时增加了他们脱贫的决心和信心。

 

作者:孙壮志、刘明明、张裴男
所属图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朝阳村卷》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4.加强涉农金融创新服务监管和风险防范
案例:四川仪陇县银行小额信贷扶贫中的信用评级授信模式
2007年,四川仪陇县成立中国第一家村镇银行,由此当地农行县支行、邮政县支行、农商银行和惠民村镇银行四家银行可以提供小额信贷扶贫服务。在信用评级过程中利用“熟人社会”的互信道德约束功能,并充分发挥县财政的保障作用,银行信用风险大大降低。
 
做法一:建立以村社为核心主体的信用评级体系
在进行小额贷款时,村风控小组对本村的贫困户进行信用评级、贷款审核、贷款监管等,这使得银行可以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获取成本过高的问题,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做法二:建立银行围绕村级信用进行授信评价的评级授信模式
将贫困户所在村与授信的贫困户进行信用关联,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及时偿还贷款和相应的利息,避免贫困户因违约而被纳入银行信用不良记录,影响其所在村的信用等级评定。
 
做法三:建立线上实时风险信息传递体系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信用评定级别进行“线上化”,贷款银行、村级组织、农户三者之间能够有效地实时传递信用风险信息,破解信息传递中的不对称性和监督成本过高的问题。
 
做法四:县财政设立风险互助金、风险补偿金
在四川省仪陇县银行小额信贷扶贫过程中,针对每户贫困户,县财政设立每户平均1000元的村级风险互助金,用于优先偿还小额信贷的违约金,摆脱由信用担保和抵押不足导致的银行惜贷、慎贷的困境。县财政还按照 50万元/家向四家银行存入风险补偿金,如果发生风险,政府承担 60% 的风险损失,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作者:“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反贫困创新研究”项目组
所属图书:《农村金融反贫困创新研究》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策划:潘琼阁、惠紫
审校: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