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章基于原有村落在外出务工潮形成后,导致的社会、家庭、亲人之间的空间分离,即在这种有异于传统生活形态的背景下,社会成员在日常的分离时间中如何利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即神明、书信、电报及电话、手机和电脑等进行沟通和互动;而春节期间的短暂聚首促使一些原有非这一时期举行的仪式和活动被迫移时,以适应外出务工者的时间运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春节期间仪式和活动的爆棚,促使社会成员春节生活的异常忙碌与劳累。
-
本章分析在外出务工成为社会成员人生中的“通过礼仪”和村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外出务工人数增多导致村落原有的劳动力和社会文化角色缺失,以及外出务工带来的新观念和信息,对整个村落的社会文化造成的影响。全章主要从生计方式、婚姻家庭、公共参与和闲暇生活、村落关系与语言认同等最能反映打工文化带来影响的面相进行介绍和阐述。
-
本章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分析外出者在进入新环境后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原有社会文化和关系网络寻求适应的途径和过程。
-
本章围绕田野点外出务工形成的历史脉络,分析各个阶段村民外出的动因,应对新空间需求的适应策略,以及外出者同家乡亲人、社会关系等分离时的相关仪式。
-
本文对C县农村通婚圈变动与男性婚配困难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破解村落婚姻困境的举措。首先,C县在内的全国农村通婚圈扩大,主要表现为跨省婚比例的增多和村内婚比例的减小。其次,大龄未婚比例偏高、议婚机会偏少和结婚花费偏多是C县农村男性婚配困难的主要表现。再次,C县女性婚姻外迁明显,这加大了当地男性婚配困难。最后,C县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客观和主观生活质量都较低。最后,本文从村落男性婚姻困境问题的实质和含义出发,提出破解村落婚姻困境的路径;在城乡融合发展...
-
本文在2010和2012年在河北西北部C县的田野调查数据基础上讨论我国农村通婚圈变动对男性婚配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C县农村女性向外省婚姻流动明显增多,这导致C县农村男性大龄未婚比例增多、初婚年龄推迟和结婚费用攀升。C县不同自身条件的男性采取不同的策略应对婚姻挤压,引起C县农村人口从山上向山下、从乡村向县城的迁移加快;山上村落人口规模萎缩,中老年大龄未婚男性沉淀其中。随着C县农村女性通婚圈扩大,当地婚姻市场上受到婚姻挤压的男性从外地婚姻市场引进新娘。然而,在C县农...
-
本文的关注焦点是贫困地区农村男性婚配困难的表现。从大龄未婚比例来说,全国农村男性大龄未婚情况比城镇和城市更严重;C县农村的男性大龄未婚比例要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从议婚行为状况来看,C县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严重缺乏议婚机会,而且中老年大龄未婚男性的议婚行为呈现议婚意愿明显强于议婚准备的特征。从结婚花费状况而言,C县农村已婚男性及其已婚儿子的结婚花费在迅速提高,儿子结婚花费的不断攀升远超过C县农村家庭收入增长情况,成为当地农村家庭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家庭的父母...
-
本文探究我国社会变革和制度变迁背景下,农村适婚人口通婚圈的现状、变动及其变动的原因。2010年,全国农村男性通婚圈和C县农村男性通婚圈的通婚范围皆以本县及以内为主。全国农村通婚圈扩大明显的情况出现在2000年后,而C县农村在1990年就已经显现扩大趋势,跨省婚比例的增多和村内婚比例的减小是通婚圈扩大的两个主要表现。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农村通婚圈扩大的基础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潮是农村人口通婚圈扩大的直接因素,20世纪末高等教育扩张也是农...
-
本文是对白裤瑶传统信仰与生活秩序研究的一次总结性分析。文章首先探讨了白裤瑶传统信仰体系为他们的生活秩序提供了怎样的支撑,然后分析了传统信仰体系对白裤瑶人与社会的存在价值与意义,最后叙述了当代白裤瑶青年的观念随着时代产生的转变以及由此产生的传统信仰仪俗的角色功能、实践方式的变迁,提出了白裤瑶传统信仰的未来发展方向。
-
本文描述了白裤瑶群体在恶劣环境下对农耕的高度依赖、历史上的边缘地位和近现代的贫困落后、人口弱势、文化杂糅,并将这一系列的基本特点与传统传说相联系。以传说和信仰体系中反映白裤瑶勤劳困苦的基本境况和白裤瑶在困难生活中采取的现代手段与宗教措施的结合,来说明传统信仰与仪俗是与白裤瑶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并说明宗教信仰之于白裤瑶的心灵具有支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