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瑶的宗族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家庭结合的视角分析北粤村排瑶的宗族。本文主要分两节,第一节探讨了北粤村排瑶家庭的宗教性,第二节从排瑶家庭的属性出发分析了排瑶的宗族结构。排瑶社会虽以核心家庭为主,但父系血缘的纽带、共同祖先的观念及熟人社会中的互惠机制将各个核心家庭结合为宗族组织。排瑶十分重视父系亲子间的关系,家庭具有很强的宗教性,祖先为大成为北粤村村民的理念。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将阴界的家与阳界的家结合起来,并起到凝聚对现实的家庭和宗族作用。父系血缘的纽带...
-
本文的三节分别对北粤村排瑶的家庭结构、婚姻以及家庭生计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以展现排瑶家庭的传统与当代变迁。排瑶社会注重核心家庭和基于父系血缘的亲属关系。排瑶的家庭具有分裂特性和建立在父系血缘纽带基础上的合的特性。血缘关系是家庭结合的主要纽带,此外,核心家庭之间在经济、人生仪式等方面的合作频繁。由于长期实行内婚制,通过婚姻纽带的连接作用,整个村落形成了一个覆盖每个家庭、每个个人的亲属网络。为了适应变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北粤村排瑶的家庭在婚姻形态及亲属制度上表...
-
作者: 陈卫红 池运波 刘军
所属图书:
“小马”改革之道
出版时间:2006年10月
本文共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婚姻、家庭、生育。其一为孝感市的婚姻情况,数据显示居民的离婚率、有配偶率等显著变化;其二为家庭情况,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结构也趋向核心家庭为主;其三为生育情况,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效,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都有所下降。
-
西村作为传统的中国村落保持着大部分家庭婚姻稳定的特点,鲜有离婚事件发生,子女因素、声誉、再婚困难等都使得人们对离婚采取谨慎态度,而乡村中发达的防止婚姻破裂的机制也进一步维护着婚姻的稳定,进而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20世纪80年代后,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西村离婚夫妇增多,媒体的影响、人口流动的增加都在推动着婚姻的变化,也影响着西村居民尤其是女子的婚姻观念。乡村婚姻中感情因素的比重增加,离婚阻力减少。
-
本文包含七个与婚姻和爱情相关的议题,包括人类组建家庭的原因、高离婚率的出现原因和后果、“剩女”现象、男性在社会中区别于女性的角色和性格因素、婚前性行为和试婚行为的负面影响。
-
在西村,20世纪70到90年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媒体如电视电影广播的影响、女性活动范围扩大、女性交往能力的提高都推动着婚姻从“无交往婚”向“交往婚”发展。男女婚前接触交往借助于几种新的民俗形式而进行,这一历史进步既使得青年与异性的交往能力提高,也使得人们更容易发现婚约中被隐瞒的诸多问题,增加了婚姻缔结过程中个人选择的机会。由于传统村落的社会舆论对婚前交往还不够宽容,这一改变的发展有限,仍需人口流动增加、村落开放、教育水平提高等因素推动进行。
-
西村青年的择偶观随着传统婚姻向现代婚姻的过渡而改变。传统村落中的婚姻更重视生育价值、劳动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而轻视审美价值、爱情价值,具有实际、理性、慎重的特点,男子对女子偏重个人相貌和品格,女子对男子的标准偏重家庭背景和能力。自20年代80年代以来,村庄的经济发展和电视、广播、电影、城市新生活方式的渲染都促使青年择偶标准发生变化,主要表现有更加重视个人条件、更加注重感情因素、更加重视学历技能、择偶审美更接近城里人。
-
90年代时西村村民离婚文件包含村委会介绍信、控诉书、男女双方询问笔录、离婚协议书、交接单。
-
换亲、转亲、领媳妇是在西村出现的三种特殊婚姻形式,换亲和转亲属于交换婚的一种,而“领媳妇”的性质介乎于“买卖婚”和正常婚姻之间。这三种婚姻皆不同程度侵害到妇女权益,婚姻质量低、不稳定,其中“领媳妇”因属不合法婚姻而使受害者无法求助于法律。调查显示,经济越发达地区,此类婚姻数量越少,村民往往对这类婚姻持同情、理解态度。这三类婚姻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当地“新娘不足”,即经济落后导致的女子外流,根本解决办法是发展当地经济,改变生存条件。
-
以西村为中心的五个村子,至今在婚姻文化的取向上对“招婿婚”持负面评价,由于招婿婚要求男女双方都须满足特定条件,因此发生频率很低。上门女婿在村庄社会地位不高,无族人帮衬者易在婚姻中受到妻子族人的歧视乃至虐待,但在城市工作的人和高等教育接受者对此事较为开明,村委会、乡政府、法律也都对此持支持态度。新中国成立后招婿婚受到政府提倡,但在乡村地区实行难度大,难以被接受,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就是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