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先对东胜村精准扶贫农户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进行了历史回顾,其次介绍了精准扶贫农户满意度研究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最后对此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
本章主要介绍了打安村样本农户概况、劳动力与就业;生活、健康医疗与安全保障;子女教育、政治参与和社会联系。
-
本文详细介绍了所调研的贫困村——灯塔村的历史沿革、农户居住分布情况、农业生产发展和居民收入情况,从灯塔村的生产发展和居民收入可以看出灯塔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等,进而详细分析了灯塔村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战略布局与体制机制。
-
这篇研究报告希望通过一个嘎查的实际情况来反映放牧空间被压缩的事实以及牧民的生存战略,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分析现有政策的不足。全文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嘎查的一些基本背景,叙述牧民的游牧方式;第二部分分析嘎查周边的居民户,他们依赖畜牧业,但是没有草场,这部分人对牧民的生存空间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三部分描述牧民放牧空间被压缩的过程,特别是各种外来力量对草原压力的不断增加,并分析牧民的一些简单应对策略;第四部分基于上述分析形成一些简单的结论。
-
本文发现持续干旱正在造成牧区的普遍贫困化。干旱对贫困牧民和富裕牧民的影响是不同的,干旱只是增加了大牧户的成本,却打破了小牧户的脆弱平衡。在畜牧业收入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资源占有的不均衡导致了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干旱的条件下,试图通过草原产权制度的改革和补偿性的生态政策改善生态环境经常会在运行过程中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因此错误的应对策略加重了干旱地区的贫困。国家希望通过强化管理来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但是地方政府则以生态政策为工具,希望扩大收入。在这双重...
-
本文是笔者在锡林浩特附近一个嘎查所做的调查的报告。在这项研究中笔者发现,与许多流行的看法不同,这个嘎查的定居发生在1970年代末期牲畜数量最少而非最多的时候;1990年代以后,嘎查的人口在逐渐外迁,留在本嘎查内的人口在减少,但是牲畜数量并没有因此减少。承包可以使草原落实到户,但是落实到户以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自然排除外来人口对草原的破坏。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地介绍我们所调查嘎查的情况,特别是放牧制度改变的过程;第二部分讨论草场流转、人口增减和迁移的问题;...
-
在乌审的草原上,畜牧业正在被按照农业的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化的畜牧业代表了另外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乌审旗牧区的居住格局与社区、畜草承包与网围栏建设、畜牧业与农业、草场与人等内容。
-
北方草原退化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也影响到北方大部地区的环境。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希望扭转草原退化的趋势,但是结果并不理想,村民似乎总在通过各种办法违反政府的政策。本文以一个农牧交错带的案例研究为基础,观察近年来畜牧业生产的变化,分析农民放牧行为与国家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半农半牧区一个村庄的调查,分析在过去多年中各项政策对环境和农牧民生计的影响,以及政策实施所带来的社区生活的变化,并...
-
在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门对内蒙古草场资源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实践中却屡屡遭遇挫折与尴尬,有些甚至演变成了政府与百姓间的“猫鼠游戏”。那么,草场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到底应该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与管理呢?国际上关于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理论探索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我国草原牧区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又将为当代牧区的发展提供哪些有价值的管理知识与智慧?目前牧业社区牧民的经济合作组织可否为草场资源管理机制带来新的希望?...
-
本文是对村民与政府协商解决草原退化问题的一个行动研究的分析。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对草原保护政策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一刀切”的草原政策和村民被排除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之外是导致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也是草原恢复保护政策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的原因。我们认为村民参与的协商和规划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建立稳定的协商关系需要制度和政策的保障,草原环境保护政策应以鼓励村民参与和发挥村民集体行动的能力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