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介绍了乌日根呼格吉勒嘎查的传统教育、文化素质、科技与生活、卫生保健等。
-
本文介绍了达腊屯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传统医疗、现代医疗、民间传说、民族歌舞、乐器等情况。
-
本文介绍了广西达腊彝族屯的婚姻与家庭状况。首先介绍了达腊屯的姑舅表婚、入赘等传统婚姻形式和婚嫁生育礼俗,以及现代文化影响下当地通婚圈扩大、婚姻观念改变的状况;其次描述了达腊屯以主干家庭、核心家庭为主的家庭结构,探讨了家庭关系和分家养老问题,以及打工文化影响下家庭分工的变化;最后叙述了达腊屯的亲属关系,并摘录了达腊彝语中的亲属称谓。
-
排瑶的宗族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家庭结合的视角分析北粤村排瑶的宗族。本文主要分两节,第一节探讨了北粤村排瑶家庭的宗教性,第二节从排瑶家庭的属性出发分析了排瑶的宗族结构。排瑶社会虽以核心家庭为主,但父系血缘的纽带、共同祖先的观念及熟人社会中的互惠机制将各个核心家庭结合为宗族组织。排瑶十分重视父系亲子间的关系,家庭具有很强的宗教性,祖先为大成为北粤村村民的理念。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将阴界的家与阳界的家结合起来,并起到凝聚对现实的家庭和宗族作用。父系血缘的纽带...
-
本文的三节分别对北粤村排瑶的家庭结构、婚姻以及家庭生计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以展现排瑶家庭的传统与当代变迁。排瑶社会注重核心家庭和基于父系血缘的亲属关系。排瑶的家庭具有分裂特性和建立在父系血缘纽带基础上的合的特性。血缘关系是家庭结合的主要纽带,此外,核心家庭之间在经济、人生仪式等方面的合作频繁。由于长期实行内婚制,通过婚姻纽带的连接作用,整个村落形成了一个覆盖每个家庭、每个个人的亲属网络。为了适应变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北粤村排瑶的家庭在婚姻形态及亲属制度上表...
-
作者: 陈卫红 池运波 刘军
所属图书:
“小马”改革之道
出版时间:2006年10月
本文共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婚姻、家庭、生育。其一为孝感市的婚姻情况,数据显示居民的离婚率、有配偶率等显著变化;其二为家庭情况,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结构也趋向核心家庭为主;其三为生育情况,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效,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都有所下降。
-
作者: 詹敏 粟蕾 刘秀平 左良斌 何建华 吉六舟 曹春齐 王世伟
所属图书:
“小马”改革之道
出版时间:2006年10月
本文介绍孝感市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类型比较多样,根据受保障对象的差异和保障内容可分为农村“五保”、医疗保险、残疾人保障、优抚安置和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完备、覆盖全面的保障制度为孝感市居民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后备支持。
-
西村作为传统的中国村落保持着大部分家庭婚姻稳定的特点,鲜有离婚事件发生,子女因素、声誉、再婚困难等都使得人们对离婚采取谨慎态度,而乡村中发达的防止婚姻破裂的机制也进一步维护着婚姻的稳定,进而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20世纪80年代后,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西村离婚夫妇增多,媒体的影响、人口流动的增加都在推动着婚姻的变化,也影响着西村居民尤其是女子的婚姻观念。乡村婚姻中感情因素的比重增加,离婚阻力减少。
-
本文包含七个与婚姻和爱情相关的议题,包括人类组建家庭的原因、高离婚率的出现原因和后果、“剩女”现象、男性在社会中区别于女性的角色和性格因素、婚前性行为和试婚行为的负面影响。
-
在西村,20世纪70到90年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媒体如电视电影广播的影响、女性活动范围扩大、女性交往能力的提高都推动着婚姻从“无交往婚”向“交往婚”发展。男女婚前接触交往借助于几种新的民俗形式而进行,这一历史进步既使得青年与异性的交往能力提高,也使得人们更容易发现婚约中被隐瞒的诸多问题,增加了婚姻缔结过程中个人选择的机会。由于传统村落的社会舆论对婚前交往还不够宽容,这一改变的发展有限,仍需人口流动增加、村落开放、教育水平提高等因素推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