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县市库   >   调查概况  > 德州市调查概况
调查概况

德州市调查概况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平台作者: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1日

调查团队:德州市情调查课题组

调查时间:1995年9月—1997年1月

一、调查地点

德州市是山东省最北部的一个地级市,历史上就是冀鲁一带的经济、交通重地,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沉淀深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德州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撤地建市后,德州更以新的面貌和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德州市南临省会济南市,北靠京津,东接胜利油田,西靠煤炭基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德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重要的商贸、物资集散地,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生产力配置中尽得惠利。德州是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粮、棉等主要农副产品在全国、全省占重要地位。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1995年6月德州市被列为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的一个点后,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和德州市政府组织专门力量,通力合作,历时一年半完成了市情调查。这对认识德州市情,规划德州将来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德州市情调查,由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和德州市政府共同组织实施,德州市政府承担具体的调查研究、编撰任务。1995年9月,成立了市情调查领导小组,组成课题组,确定了课题组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任务,总体设计了框架结构,拟定了调研编撰大纲,确定各章节的撰稿人。同年10月底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调查、考察工作,还在德城区进行了500户城市居民情况的问卷调查。到 1996年1月底,各章节撰稿人员经过夜以继日地突击工作,基本上完成了绝大部分草稿,并按统一要求对草稿进行初审。问卷调查资料的录入、整理工作也同期展开。1996年3月底,德州市政府组织力量对书稿进行初审及修改,主要工作由德州师专副教授梁国楹同志和顾问李茂林同具体调研工作。德州市经济研究中心的信文艺、闫国运、张少华、刘玉忠、吕明涛、刘明、唐海庆、荆永良等同志在书稿送出版社前,对全书作了3遍校对,并对统计数据进行了全部技术性检查和处理,还帮助做了许多后勤服务性工作。

德州市委书记莫振奎和德州市市长黄胜、山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卢培琪、德州市委副书记和副市长王存荣、德州市政府秘书长贾敦成等领导同志,非常关心德州市情的调查研究及撰写工作,对撰写和专题调查、问卷调查及其他工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各位领导多次听取调查工作汇报,及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并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审阅全部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莫振奎书记和黄胜市长还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在调研编写工作中,德州市人大常委会、政协、纪检委,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德州军分区,德州市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德州市工会、妇联,德州市政府办公室、统计局、计委、经委、人事局、民政局、教委、工商局、文化局、邮电局、交通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档案局、计生委、史志办、公安局,中国人民银行德州市支行、中国工商银行德州市支行等50多个单位及有关领导,积极提供各种资料,支持本书的调查研究和编撰工作。特别是德州市统计局为本书的调研提供了大量数据。市文联的刘新生同志为调查过程摄制了封面照片。德州市委党校、德州师专、德州教育学院、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及有关领导积极抽调骨干力量,参加了调研和编写。

三、调查价值

德州历史悠久,发祥较早。早在旧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此农耕渔猎,生息繁衍。德州已初步形成了轻纺、机械、化工、食品、建材、塑 料6大门类25个行业的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并涌现出一批在经营管理、技术进步、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的骨干企业。工业改革的风险和负担小,给经济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但德州同样面临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的困境。对德州市具体情况的调查,对认识德州市情,规划德州将来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