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县调查概况
调查团队:陵县县情调查组
调查时间:1988年3月—1992年9月
一、调查地点
陵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历史悠久,是中国黄河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陵县地处鲁西北黄淮海平原,是典型的中原贫困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陵县经济落后,社会政治动荡不定,战乱频繁,政治腐败,人民处于极度贫困之中。陵县是以粮、棉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县,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乃是陵县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此后,陵县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给陵县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生机,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喜人的变化。长期以来,陵县的经济结构很不合理,在整个经济中绝大部分是农业,而在农业中尤以粮食、棉花为主,多种经营很不发达;在工业中,绝大部分是轻工业,以棉花加工业为主,工业内部的许多行业还是空白,且生产技术落后,手工劳动占绝大比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陵县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陵县县情调查课题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学院宣传部、中共德州地委党校、陵县县委等单位的同志联合组成。 由陆学艺任课题组长,徐逢贤、李培林为副组长,陵县县委书记周庆芳、副书记田凤梅、农工部副部长邓丛海参加了调查组的领导工作。陵县县情调查课题组于1988年3月作了预备调查。
1988年9月,课题组全体人员到陵县展开全面调查研究,收集了陵县自1949年以来,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并参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陵县农村发展研究组自1983年以来的调查研究成果和资料,课题组经过分析研究,于1989年上半年写出了初步的调查报告。 以后课题组又根据多方意见,多次到陵县作补充调查,由徐逢贤同志、李培林同志对报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改,数易其稿 ,最后于1992年9月完稿。
研究组在陵县,就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县、乡、村、户这四个层次分别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汇集很多反映农村实况的资料,研究组的同志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所有这些调查研究资料,经过孙越生、喻锫丹、顾秀林等同志的精心加工、整理、编印成了3本《农村发展研究》,共110万字。第一本,主要是汇集了前述反映陵县经济发展水平三种不同村153户的经济社会状况的全部资料和初步分析。第二本的主要内容是陵县县级机构的状况和全县的基本数字和概况。第三本则是上述华东地区县级体制改革讨论会的一批报告和探讨县级改革的文章,还有是陵县乡、村、户情的调查。 这三本调查报告汇编,可以说是我们研究组在陵县蹲点调查三年的结晶。另外,研究组的同志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关于棉花政策的报告》、《县级机构改革问题》和《陵县五年棉花增产22倍的经验和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必须加强领导》等一批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这些文章上报或发表后,受到了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好评。 1986年5月,我根据在农村基层的感受,写了《农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一文,发表以后,在决策层引起注意,但反映不一。 6月9 日邓小平同志说:“农业上如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有位专家说,农中国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是怎样的?这个庞大的机构是有那些部分组成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运转的?农村干部、农民群众的真实生活怎么样?他们的心态如何?这些都要靠深入进去,同他们打成一片,才能逐渐体知的。
三、调查价值
陵县是传统农业区,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现代技术的应用和服务系统的建立还很不完善。从总体来看,目前陵县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阶段。本文从陵县的根本市情和特征出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对陵县的社会、政治等领域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这对外界更好的认识陵县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