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县市库   >   调查概况  > 霍城县调查概况
调查概况

霍城县调查概况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平台作者: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1日

调查团队:霍城县情调查组

调查时间:1992年4月—1994年7月

一、调查地点

霍城县地处东西交通的要道,不仅是伊犁地区的门户,也是祖国的西大门。对内,是进入伊犁地区的必经之路;对外,自古是通往中亚、欧洲的丝绸之路北道的咽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县城日臻繁荣。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城市政建设发展迅速,商业贸易日益兴旺。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1992年4月,在全国百县市情调查第五次协调会后,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党校即向自治区有关领导作了书面汇报,得到了自治区的具体帮助和支持。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7月和8月由原自治区党校副校长尼札木·司马义(维吾尔族,原课题组负责人之一)带队,先后两次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地区和霍城县作前期调查及各项组织准备工作。随后,组成了由中共中央党校、新疆自治区党校、伊犁州党校、伊犁地区党校参加的 ,包括哲学、经济、管理、科学社会主义、党史、民族理论等多学科的,以及科研管理、编辑等部门共14名教学和科研人员组成的课题组。课题组于9月上旬进点,15日举行开题大会。会议确定成立由中共霍城县委书记程振山任组长,傅吕明、龚学增、孟宪栋、李忠、贺斌、王益民、肖炳伟任副组长的调查组,调查组成员由课题组全体成员和霍城县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联合组成。调查工作分为县情调查和户情调查两大部分,两项调查齐头并进。至11月初,为时50天的调查工作告一段落。

在对掌握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拟就并讨论确定了编写纲目。根据编写纲目的要求,课题组部分成员再次下霍城补充、搜集有关资料。随后分头开始撰写,经过1年左右的时间,于1993年11月初形成调查报告。经多次修改,于1994年初形成征求意见稿,送霍城县领导及有关部门审阅。同4月,在霍城县召开了为期两天的评审会。中共霍城县委对这次评审活动十分重视,会前专门发出了通知。开会期间,中共霍城县委指派一名书记自始至终主持会议。与会各单位认真负责,对调查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核实了事实和数据,并补充了一些重要材料和数据。

调查组这次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调查研究和写作任务,是和新疆自治区、伊犁州、伊犁地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更是与霍城县党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以及惠远乡、萨尔布拉克乡、大西沟乡、清水河镇、种羊场 、果子沟牧场党政部门的热情支持和大力配合密切相关。伊犁地委书记王伯良亲自参加了开题会和评审会,中间还专程去霍城了解工作的进展情况;兵团农四师原师长谢睦森、伊犁地区原副专员雷以亮都分别参加了开题会和评审会。县委史志办为我们提供了由各部门编写的专业志初稿和霍城县史事记打印稿,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材料,从而节省了大量搜集资料的时间;档案局和统计局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档案材料和统计数据;县委、县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同志还为我们提供和补充了大量较系统全面的材料或数据。霍城县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或业务主管,以及兵团农四师政研室的龚联辉、王忠民等同志还直接参加了有关调查报告的的撰写工作。中共霍城县委党校为培训调查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霍城县情调查是一项跨地区的大协作项目,保持上下联系,及时互通情报,相互支持配合,至关重要。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课题组负责人之一的崔佩亭同志,在开题大会上率科研部有关同志亲临指导。在评审会上,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崔龙水和该部有关同志,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国情丛书编辑部的同志 ,直接参与了评审活动。新疆自治区党校党委书记、课题组负责人之一的罗远富同志,既给课题组提供了人力、物力的支持和保证,又为当地重大历史事件的阐述提出了有益的意见。

三、调查价值

课题组的调查是集体辛勤劳动的结晶,是由中共中央党校牵头,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党校具体组织地方各级党校及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在广泛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搜集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撰成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县城日臻繁荣。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霍城县城市政建设发展迅速,商业贸易日益兴旺。本次调查内容详实,参考价值较高,对霍城县未来的城市建设能够起到促进和帮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