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县市库   >   调查概况  > 太仓调研概况
调查概况

太仓调研概况

来源:乡村研究平台作者: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7日

调查团队:《社会现代化:太仓实践》课题组
调查时间:2012年
相对个体、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把县作为研究单位,在把握和分析上显然会更具难度,因为县域内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比个体、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大很多。在社会学研究中,越是内部同质性强的研究单位越容易把握和分析,相反,由于内部有着明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我们就很难从一个侧面去深入研究。比如,我们仅仅调查一个乡镇或一个社区,不足以把握和认识这个县,我们更不能从对少数几个人的调查中获得对整个县的了解。所以,把一个县作为研究单位,对我们的研究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
我们曾参加过百县调查课题,在一个县(如福建晋江市、成都大邑县等)内进行过社会结构调查和研究,渐渐地积累了不少调查经验,在调查方法上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在研究中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方法,并结合现实需求对现有方法进行改进,形成了一些有特点的研究方法的套路: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对县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团体进行地毯式的座谈和访谈;根据人口规模以及经济水平对乡镇政府进行分类,从每类乡镇政府中选出一个乡镇进行深入的座谈、访谈和观察;分类抽取行政村和城镇居委会进行多层次的调查(访谈、观察);对不同阶层的人进行深度访谈,比如离退休干部、教师、医生、社区干部、公务员、社会团体负责人(工青妇、工商联等)、农民、农民工、低保人员、城乡老人、企业老板和管理人员等;收集文本资料,包括统计数据、县志、政府有关文件、民间文献、相关的研究报告等;与当地学者和一些重要官员进行学术交流。虽然我们不能准确地把握所有这些调查有多大的有效性和可信度,但是,通过多种方式、多个侧面、多层次的深入调查,对一个县的了解和把握应该说是比较深、比较客观的,可以为我们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和依据。
具体地说,我们对太仓市的调查是根据分层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200个样本,通过面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社会分层、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等。同时,我们与太仓市大部分党政部门以及多个镇党政部门就社会建设、社会现代化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并根据部门职能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座谈议题,座谈的内容涉及各部门在社会建设方面做了什么事、有什么计划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相关的政策期望和建议等。座谈中,我们要求各部门提供书面材料、相关文件和数据等,并对一些有必要做进一步访谈的部门或领导,另约时间再进行重点座谈或访谈。对党政部门进行访谈或座谈,其优势是有助于对政策、党政行动能力、管理体系等方面的了解,劣势是一些部门往往偏重于自己的工作业绩,对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以及老百姓的看法和需求等方面有所疏忽甚至遮蔽。对此,我们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一方面保持一定的警惕,对各部门提供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深究;另一方面,核实并确认材料和数据的可靠性,对一些存疑的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尽可能把握事实的真相。当然这种方法不只是针对各部门,还用于所有调查对象。
个案深度访谈针对各个阶层的访谈对象。在对象的选择上,我们去社区调查时,会要求社区干部帮我们选择调查对象。当然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老年人在家的情况居多,社区干部往往把老年人介绍给我们,有可能造成调查对象的年龄偏大,为此,我们要求尽可能选择中青年作为调查对象,以缓解这个问题。对各阶层成员的访谈,大多是在访谈对象的家里进行,其好处是可以在观察家居情况下对访谈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坏处是家人的参与可能影响调查对象的看法。但是如果我们把整个家庭作为访谈对象来看待的话,那么他们的观点代表整个家庭,而不只是个人,这也是我们调查所需要的。还有的访谈对象特别是离退休干部,是在宾馆接受的访谈。在宾馆访谈的好处是轻松,不受他人影响,当然对我们来说,就没有办法观察他们的家居情况了。2012年,我们安排了一次专做个案访谈的调查,参加的课题组成员有9人,前后花了10天时间,访谈了上百位各个阶层的成员,都有录音以及整理后的录音记录。深度访谈是开放式的,一方面问题是开放的,另一方面我们在发现一些关键对象后,会多次找他们访谈。尽管是开放式访谈,但是,我们时时刻刻都想到我们的研究主题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现代化,试图从访谈者亲身经历中寻找社会的变迁轨迹,一方面去验证我们的一些看法,另一方面从中找到一些新问题、新事件,以修正和完善我们的看法,同时印证其他人和政府部门的相关看法和做法。
与此同时,课题组还进行了一些专题调查,比如对社会组织、养老、医疗、教育(特别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社区建设、“政社互动”等进行深入的调查。专题调查有助于收集到相关的系统资料,厘清某一方面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对深化总课题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论是在问卷调查、部门访谈还是个案访谈、专题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都非常注重文本资料的收集。我们收集到的文本资料主要有:太仓市历年的统计年鉴、历年的统计数据、太仓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太仓市经济组织普查数据、太仓市(县)志、太仓市党政文件、太仓市各部门的有关资料和统计数据、相关的研究报告、已经发表的著作和文章、媒体资料等。我们对这些文本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编号,以便查找和分析。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调研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收集足够我们分析和研究的客观资料和数据。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取决于是否采用有效的调研方法以及对方法的合理使用,而且还取决于研究目的和理论分析框架。我们事先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现代化做过一些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用来观察和分析太仓。虽然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证调研中或之后可以做相应的修正、调整,甚至可以推翻,另建新的分析框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理论分析框架不重要,即使后来被推翻重建,也是一种研究成果。我们基本上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框架和观点对太仓进行田野调查,在深入的调查过程中不断地将原来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的讨论并做出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这应该是所有研究者必须要做到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
 
调查团队:《现代化:太仓实践》课题组
调查时间:2009年
太仓,位于江苏东南部地区的长江口,邻近上海,系县级市,太仓之名得来已很久远,因三国时期吴王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是享誉海内外的富庶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太仓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各方面比较协调,老百姓生活相当殷实,社会治安也非常之好,于本世纪初实现了全面小康,正在迈向现代化的新阶段,太仓堪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成功典范。
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持续在苏南地区做调查研究,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区域整体发展问题,也许我本人就是苏南人,对这块土地怀有特别的情感。我第一次到太仓调查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次调研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就想要是全国多数地区都像太仓这样,那中国的事情就好办多了。以后陆陆续续去过几次太仓,每次去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所以对太仓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去年年中,太仓市的领导与我谈起,希望到太仓来做点调查研究,研究太仓的新实践、新经验,特别是太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太仓的同志告诉我,太仓三十多年的发展基本上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太仓是中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翟卫华的联系点,翟部长几次来太仓指导工作,高度肯定了太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绩。基于对苏南地区和太仓的长期调研,我认为,太仓的发展一直是比较协调的,从太仓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贯彻科学发展观是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于是我欣然接受了邀请,组织了课题组。课题组是由我们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研究人员与太仓市有关职能部门的成员共同组成的。太仓市多个党政部门对本课题非常重视,派出对太仓有着多年研究的领导和专家参加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于2009年七八月份在太仓作实地调研,随后收集相关资料,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我提出了书稿的提纲,经太仓市相当多的部门派专人座谈、讨论,几经修改,最后定下来,然后按照提纲分工写作。我们商定,由我的同事完成第一稿,在一稿的基础上请太仓职能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提出修改意见,执笔者再来进行二稿修改,如此反复了四次,最后一稿请太仓市委宣传部、市委办公室、市委研究室、市委农工办、市农委、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太仓日报社、市广播电视总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环境保护局等部门的领导进行了认真审读,并提出修改意见,终于形成现在这个稿子。
全书的基本框架是这样考虑的,科学发展观引导一个地区的发展,该地区主要的方面是遵循了科学发展的原则的,而就一个县级市来说,综合性非常强,也有相当大的一块地域,发展的主要方面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方面,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再加上太仓很有特色的城市建设。由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内容比较多也非常重要,所以各分了两章,这样就形成经济建设的农业和二三产业,社会建设则包括了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总论则是对全书总的概括,描述太仓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发展过程、具有全局意义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的特色。
在调研过程中,在书稿的多次修改中,太仓市的领导多次与课题组同仁们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主张,对成果的形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太仓市委宣传部自始至终具体负责调研的实施、书稿讨论的组织及具体问题的处理。太仓市许多职能部门的领导对书稿进行了认真审读,有的单位还专门组织对太仓素有研究的专人对书稿提意见,集体讨论,大家提的意见非常中肯、十分到位。因此可以说,本书是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高校的科研成员与太仓市职能部门的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们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参加本书调研、讨论和写作的成员有:张明康(写作总论的部分初稿、第一章部分初稿,第二章部分初稿,第七章、第八章初稿)、杨欢(写作第一章部分初稿,第二章部分初稿)、冀景丽(写作第三章、第四章初稿)、郑晶晶(写作第五章初稿)、毛艳飞(写作第六章初稿)。最后由我对全书作了系统的修改、统稿工作,张明康协助我做了不少具体工作。
太仓的实践非常丰富,花有限的笔墨对太仓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作系统的阐述、梳理,这本身就是件难办的事情。加之我们的水平有限,调查还不够深入,时间又比较仓促,所以本书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祈求得到专家们的批评、指正。特别是奋战于太仓建设、实践第一线的干部、群众最有资格提出批评意见。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再次感受到太仓人的热忱与对现代化事业的执着。谨以此书献给伟大的太仓人民!衷心祝愿太仓在新的征途上再创辉煌!
邹农俭
2010年1月18日初稿于南京师范大学南山专家楼
2010年4月8日定稿于太仓娄东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