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县市库   >   调查概况  > 西昌市调查概况
调查概况

西昌市调查概况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平台作者: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7日

调查团队:西昌市情调查组

调查时间:1995年3月—1996年4月

一、调查地点

西昌是四川西部重镇,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交通中心。西昌自古是“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如今又是举世瞩目的中国航天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西昌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50多万各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正在开创新的篇章。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西昌市1993年6月被列为全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的第四批调查点之一。经过一年多的准备,调查从1995年3月开始,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中共凉山州委党校和中共西昌市委党校共同协作,于1996年4月完成调查和写作。对于开展西昌市市情调查,中共西昌市委特别是市委书记王文远、市政协主席张戎英十分重视,亲自部署,并专门以市委名义发了两个文件,要求全市各单位积极支持、配合,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来办。省委党校也将其列为校级重点课题,并派出以副校长郑晓幸教授、杨科贵编审等13名教研骨干,协同中共凉山州委党校和西昌市委党校及有关方面的同志组成40余人的课题组,开展市情调查和编写工作。为保证编写工作的质量,成立了以市委书记王文远同志为主任的编委会,并聘请冯元蔚(原四川省政协主席、现全国政协常委)、刘海藩(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教授)、姜凌(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原常务副校长)、陈其中(凉山州常务副州长、原中共西昌市委书记)同志为顾问;成立了编写组,主编为郑晓幸、王文远、杨科贵,副主编为郭上沂、张戎英、王吝禄、陈绍忠。

在调查工作过程中,自始至终强调了三点:第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真实、准确、全面、深刻”的调查方针。着眼于总结西昌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详尽反映西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概貌,力求突出地方特色。第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重真实性和科学性。要求对调查的角度和方法,对历史与现状的描述,都具有新的水平;对用以说明问题的每一条资料,要经过反复核实验证才加以采用,并对叙述文字反复进行推敲,做到符合实际,准确表述,并具有学术研究价值、了解现实社会价值和历史保存价值。第三,遵循国情调查的一般原则,着力反映西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西昌的个性、发展轨迹和民族特色。

从调查到完成,一直受到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国情丛书编辑部和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中共西昌市委的关注。西昌市委在人力、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西昌市副市长张小力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市委办、市政府办、市统计局、市志办等单位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市统计局局长杨祖蓉帮助组织人员进行了户情调查,并提供了历年统计资料;市志办提供了新编撰的《西昌市志》初稿,并提供了历史资料;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工作联络处徐建勋、四川省委党校函授学院白云谷也给予课题组大力支持;中共凉山州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吝禄为组织专题调查,省、州、市党校许多同志为调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三、调查价值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正确认识国情。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西昌市情,以翔实的资料,朴素的笔法,追溯西昌古代历史变迁,描述西昌当代风貌,熔西昌精华于一炉,集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人文地理、山川风貌、民族风情、教育科技、城市建设等为一体,生动地展现了西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市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凉山彝族社会的历史性巨变,即从奴隶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跨世纪的飞跃。本次调查不仅有助于中央、省、州各级领导对发展西昌的科学决策,也有助于社会各界了解西昌,为西昌建设出谋献策,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西昌、宣传西昌、建设西昌、发展西昌、振兴西昌,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