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调查概况
调查团队:遵义市情调查组
调查时间:
第一次调查:1988年7月—1993年7月
追踪调查:2008年7月—2010年3月
一、调查地点
遵义,以著名的“遵义会议”而闻名于世。几十年来,遵义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长征精神,跟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奋发图强,建设遵义。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遵义市的发展更为迅速。1985年实现了在1980年基础上的第一个经济翻番,1991年基本实现了在1980年基础上的第二个经济翻番。1990年 ,全市社会总产值达276473万元,国民收入11278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0723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1180万元),财政收入3167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是建国初期 1952年的106.6 倍和118.2 倍 ,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78年的7.24倍 和5.75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调查组分别于1988年和2008年对遵义市进行了两次深入调查。
1.第一次调查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1988年宣传工作要点提出的“通过对国情的调查和深入探讨,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向前拓展、深化和完善”的精神,1988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倡议,报经中央宣传部批准,决定在全国具有一定素质的专家调查队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县、市开展县情、市情调查。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国情调查评审组认真评审,确定贵州省遵义市为全国第一批开展县情、市情调查的县、市之一,委托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干梅同志主持遵义市情调查工作。
课题任务下达以后,贵州省社科院党委和遵义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对开展调查工作进行了专门研究和安排。遵义市委、市政府还下发了文件,要求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积极配合,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遵义市情调查编写组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和遵义市政府体改办等部门的13 位同志组成,王干梅任组长,董根生、谢一任副组长,并聘请贵州省人大常委委员、原省社科院院长康健,省社科院顾问、研究员石争,中共遵义市委书记徐安仁,市长王崇高,市人大主任许树松,市政协主席卢开祥,原市长唐昌黎及原市人大主任毕随成等8 位同志担任顾问;聘请牟树尧、乔文礼等5位同志任特约撰搞人。
2.追踪调查
调查、撰写工作大体上分以下几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资料搜集,研究提纲草拟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完成三项工作:一是完成基本资料的搜集,包括1989年以来的《遵义市统计年鉴》《遵义市志》《遵义市红花岗区统计资料》和中共遵义市红花岗区委的党代会文件、红花岗区政府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已有的规划和研究成果等。二是对上述基本资料进行初步研究,形成了红花岗区卷的调查提纲,并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认同。三是按照调查提纲对十八年红花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第二阶段:深入调查,确定写作内容框架、主要观点和分工研究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完成三项工作:一是分别走访了遵义市红花岗区部分科局级机关单位,部分镇、街、村、居以及部分企事业和各社会阶层群体代表。以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进一步了解把握全面情况及深层次问题,并搜集相关文字资料。二是在对资料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区情的初步认识和初步研究框架,并就研究框架作了初步的分工,课题组成员按分工独立进行深入研究。三是组织多次课题组内部讨论,反复研究并基本确定写作内容、写作思路。
三、调查价值
该调查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展示了历史文化名城遵义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总结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遵义市情作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对遵义市今后的发展也作了认真的探索。无疑,这对我们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以更开阔的视野来把握遵义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以更快的步子向前迈进,会起到有益的作用。同时,它又以40多年来遵义市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向人民群众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真理,坚定了人民群众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更加勇敢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