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本库收录图书4046本。

机构
  •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现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中山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现已形成了“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色。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树立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学校正在努力推进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现在,中山大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为建设成为“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 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6个学科名列同类学科前三位。其中,园艺学第1,畜牧学、兽医学第2,作物学、水产、农林经济管理第3,农业资源与环境第5,植物保护第7,生物学第8(排名率进入前10%),食品科学与工程第10(排名率进入前20%)。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七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同类学科领域前1%。
  •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简称:人发中心)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直属事业单位,是长期服务于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研究机构。前身是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下于1980年成立的中国人口情报资料中心, 2003年更为现名,编制100个。 近年来,中心以建设国内一流人口发展智库为主要目标,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完成了单独两孩政策、全面两孩政策的方案测算和政策研究工作,为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决策支持;开发了国际人口预测软件(PADIS-INT)和人口发展综合决策支持平台(PADIS+);承担了全国生育率/生育水平调查、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积累了丰富的大型调查组织实施经验;依托《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年鉴》、《人口与计划生育》、《人口文摘》、《当代中国人口》等“一鉴三刊”和网站集群,形成了多层次信息咨询传播优势;依托联合国人口基金等重要项目,形成了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优势。
  •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独立设置于绵阳师范学院,是学术研究与管理机构,受四川省社科联和教育厅的业务指导和资金支持。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以“学术研究、服务地方和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县域竞争力评价”、“县域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等三个方向展开学术研究与咨询服务。
  • 山东大学在2014年7月成立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县域发展研究院是山东大学直属科研单位,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重点建设的学术机构,山东大学与即墨市协同创新共建的科研平台。研究院秉承“扎根县域、科学研究、精准服务”的办院理念,院长由国家“万人计划”专家、中央组织部联系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黄凯南教授担任。 1.作为高端智库,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就有关县域发展的重要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 2.找准真问题,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承担县域政策研究和实践操作的人才教育与培养。 3.采集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数据和案例,构建全国县域发展专题数据库和案例库。 4.组织重要课题和关键技术等攻关研发,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县域经济、社会及企业管理现代化提供策划和咨询服务。
  • 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隶属于兰州大学的校级研究咨询平台,秉承“聚焦县域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办院理念,积极践行学校“主动接受地方党委领导,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的发展思路,使研究院成为:服务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孵化器”,服务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谋略库”,服务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大课堂”,服务县域经济开放发展的“引智场”,服务县域经济共享发展的“动力源”。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决策影响力、社会信任、国内知名的学术交流平台;到2025年,成为我国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由中南大学所创建,集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研究、实物与文献资料集藏展示、数据库建设三位一体。三十年来考察了我国4300多个传统村落,以田野考察和所获第一手资料与数据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村落的资源环境、建筑营造与保护利用、生产生活与经济模式、文化教育与道德教化、宗法礼制与村落治理、民族民俗与宗教信仰、氏族文献与新见民族史料、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为研究内容,集合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宗教学、历史学、法学、建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集藏了有关中国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宗法礼制、宗教信仰以及传统手工艺等方面的实物资料1万多件、文献资料1万多件、第一手动态和静态图像与数据资料5万多G、胶片2000多卷。
  • 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天津大学批准,依托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建而成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与研究机构。 主要工作如下: 专题研究:适应学术发展,拟定研究计划。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理论研究课题与应用研究课题,按照具体内容,分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 中国传统村落资料整理:综合各类文献档案资料,结合田野调查,搜集整理归类,制作""中国传统村落数据库""。 交流活动:进行学术考察、接纳学术访问,设立学术论坛,举办学术会议,通过各种途径广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成果推广:创办《村落遗产》、《工作通讯》等刊物,刊登有价值的学术文章,为各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者提供信息交流平台。 知识传授:采取各种形式,分别从普及与提高的不同层次,传授传播传统村落方面的知识与理论。在“传统村落”较集中地区举办培训与研习班应为重要方式之一。
  • 首页
  • 上页
  • 1
  • 2
  • 3
  • 4
  • 5
  • 下页
  • 尾页
  • style='' onKeyUp="value=value.replace(/\D/g,'')"> /5页
    跳转到第 / 5页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