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关于调查
关于调查

中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平台 作者: 《中国国情丛书... 时间:1990年11月01日

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协调的一个大型调查研究项目。进行这种大规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我国国情的了解,特别是为了加深对我国农村、城市现阶段发展状况的科学认识。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所谓从实际出发, 当然首先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但是应当看到,真正懂得并运用这一朴素真理并非易事。我们党为了弄懂认清国情的重要性,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建党初期,我们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中, 曾先后犯过右的和“左”的错误。究其根源,均在于对我国的国情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偏离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毛泽东同志曾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认识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地把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度。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是对中国民主革命多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从本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 以及一批志在改造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身体力行,深入农村进行了许多对于认识中国国情有重大价值的科学考察。20、3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界曾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在这场论战中,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得出了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科学论断。对中国当时的国情得出这样一个判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在对中国国情这一科学判断的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 坚持从中国的这种具体国情出发,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出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军事路线, 以及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胜利。

在民主革命时期, 能否正确认识国情,关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同样面临如何认识国情这一重大课题。40年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过挫折和失误。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都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又符合中国的国情;凡是失败的,不是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就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总结了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国情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科学的高度,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12 月25日的一次讲话中, 曾指出了“摸准、摸清国情”对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他说,至于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现代化,这要继续摆脱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缚,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指针。当然,有了这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并不等于说我们认识国情的工作就全部完成了;相反地,这恰恰启导我们认识国情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摸准摸清国情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所以在认识国情的问题上有着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就是在十年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为实现“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的目的而开展的一项工作。

这次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有以下特点:

一、调查范围较大,动员人力较多。此次调查, 以县或中小规模的市为调查对象,是考虑到县或市这样的社区,工农兵学商,党政财文,样样俱全。深入考察、解剖县或市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状况,对摸准、摸清国情具有普遍的意义。而且,为了能尽量准确地反映国情, 我们动员、组织千余名社会科学工作者,从全国不同地域、除台湾省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选定一百个左右的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程度、具有各种代表性的县或市作为调查对象。如此大规模的调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进行的少数几次大规模社会调查之一。

二、是一次全面、系统的综合性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我们曾进行过许多调查。但是过去的调查,对经济发展状况调查多,对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发展状况调查少; 专题、典型调查多,全面的综合调查少。百县市情调查,在以经济、社会为重点的前提下,还对政治、文化、科教以至思想观念等诸方面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以及4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1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力求从多种角度、多种层面来摸清一个县或市的发展现状,为深刻认识国情提供基本依据。

三、“真实”、“准确”,是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次调查是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导下,主要由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的。为了保证调查成果的质量, 我们始终强调政治原则性同科学性的统一,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 坚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具体地说,就是从实地调查到调查专著定稿的全过程, 坚定地贯彻“真实、准确、全面、深刻”的方针,力求克服“先入为主”的偏见,彻底杜绝弄虚作假; 力求在调查的角度、方法,对现状、历史的描述, 以及数据指标的处理等,均达到准确反映客观实际的程度; 力求资料丰富、系统,既报喜也报忧,注意适度,恰到好处; 力求对材料有筛选、有取舍,着重反映重大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 突出地方的特色。参加调查的一千多位社会科学工作者,按照上述要求, 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不但广泛搜集丰富的文献资料,而且下厂下乡,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亲自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是从1988年开始进行的1988年4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发出了“开展县情市情调查”的倡议,得到各省、市、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及部分高校、党校、政府部门研究机关的响应和支持。同年8 月,在全国范围内选定41个县市作为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的第一批调查点。为便于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中国社会科学院拟定了统一的县情、市情调查提纲,计划对一百个左右的县市进行综合性调查。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由于人力、财力所限,不可能一次全面铺开,而是分三批布点逐步进行。整个工程的完成,大致需要5 ~7 年的时间即到1995年前后,才能最终完成这项调查任务。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到1990年底,第一批41个县市的实地调查、整理资料及撰写专著的工作基本结束。从1991年初开始,《中国国情丛书— 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陆续出版问世。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是以描述一个县或市的发展状况为主的学术资料性专著。从总体上看, 它基本具备了以下三种性质:一是可贵的,二是可信的,三是可用的。所谓可贵,是因为它具有开创性, 以前还未曾有过多达一百个左右县和市的如此全面、系统、翔实的发展状况的调查资料;所谓可信,不但是指各种资料都是进行实地调查得来的,而且对取得的资料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鉴别,认真下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功夫;所谓可用,是这些资料既可作为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依据,也可成为某些社会科学专门课题研究以及进行国情教育的基础资料。因而, 它具有一定水平的科学研究价值、实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中国国情丛书— 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是一项名副其实的集体成果。参加这一调查的,除了一千多位科学工作者外,还有近千名实际工作者。而且,这项调查自始至终得到了被调查县市及其所在地区和省、市、自治区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不少县市的领导同志参加了调查,有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负责同志还亲自指导,并为调查分卷写了序言、导论。在此,我们对关心、支持这项工作的同志表示深切的谢意!

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是一项开创性工作,难度很大,再加上我们水平所限、经验不足,无论在选择调查点的工作中,还是在调查方法、调查资料的处理, 以及调查成果的汇集出版上,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热诚欢迎广大读者对不足之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