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三农研究

西牛麻竹笋铸就“一镇一业”新辉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没有产业的繁荣发展,乡村振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广东省清远英德市以西牛麻竹笋产业为核心,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兴模式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之路。依托党建引领,英德市构建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年产值突破百亿元,种植面积与产量双增长,产品远销海内外。通过扩大种植规模、科技赋能、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及强化要素保障等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西牛麻竹笋产业的附加值与竞争力,还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西牛麻竹笋的成功经验显示,党建引领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产业融合拓展了发展空间,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是重要保障,要素保障汇聚了发展合力。西牛镇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彰显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无限可能。

打造绿美底色的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2024年,广东省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旨在以点带面推动“百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示范引领全省探索区域协同、城乡共同繁荣新路径。经过一年的谋划与建设,引领区依托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已取得显著成效。生态保护方面,通过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和改善水环境质量,夯实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城乡融合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突破,建立了区域协同、产业协同等多种机制,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强化人才引育、优化土地利用规划,进一步释放生态红利和产业深度融合的潜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经济新高地,实现绿色宜居、创新繁荣,为广东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示范。

2024年广东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报告

2024年,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四好农村路”实现新提升,城乡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农村供水“三同五化”全面推进,绿美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突破,文体设施赋能“百千万工程”,信息通信网络加速覆盖,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与此同时,广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执行、质量和效能、管护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亟待创新模式,强化保障,构建全周期建管护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2024年广东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

本报告梳理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分析了广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广东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优化农业产业链结构,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智能化、精细化和可持续发展。

2024年广东深化土地制度集成改革报告

本报告分析了2024年广东省深化土地制度集成改革现状,通过点状供地、“三券”制度、“一村四社”等创新举措,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要素配置。报告系统总结了改革在稳粮保供、数字赋农、产权交易等方面的成效,同时指出政策理解偏差、利益协调不足等挑战,并提出分类改革、数字平台建设等对策,为广东省乡村振兴提供制度参考。

禾润村移民社会适应问题的社区治理

本文讨论社区治理在移民社会适应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从村民自治的角度讨论如何根本性解决移民村落可持续发展和长期融入地域社会问题

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度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结果

本报告构建了基于教育便利、养老便利、医疗便利和便民便利四大领域的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度评价指标体系,从距离、覆盖率、人数等维度全面衡量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格局与区域差异。测度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仍有很大进步空间,上海已经具备现代公共服务条件,但其余评估省份均处于尚未具备阶段。分指标来看,便民便利达到且超过基本具备阶段的省份最多,平均得分也最高,医疗便利平均得分次之,教育和养老便利平均得分最低。从区域差异的视角看,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阶梯形态。

四川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研究

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是四川着力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关键一着。四川通过建立高位统筹推进机制、严格规范进出机制、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完善生产扶持政策、叠加保障兜底固本、示范引领紧密联结等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并积累了统筹谋划、产业壮大、组织协同、精准对接、多重保障等创新经验。然而,在相关工作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人员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宽资格准入渠道、强化生产扶持政策、创新培训体系模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涉农保险体系、优化人员动态管理,推动四川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更高水平发展。

陕西传统乡村文化融入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

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整理、保护传承陕西优秀乡土文化基因,将之融入陕西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陕西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近年来,陕西通过大力挖掘和整合乡村民俗、民间戏剧、手工艺、乡规民约等优秀文化资源,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还需要从理念更新、制度设计、融入方式创新、宣传推广、人才建设等方面,继续探索传统乡村文化融入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

民间精英参与古今传统变迁的中介能力

本文一方面揭示民间精英在传承与弘扬文化传统、组织与动员乡村文化资源、协调与缓和人际关系、连接国家与地方关系、促成基层社会秩序重构等方面的中介地位;另一方面则通过民间精英这一维度,发现乡村文化建设的普遍逻辑以及其在促进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能力不足。

2024~2025年河北省农民工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

2024年,河北省农民工就业形势稳定,农民工总量为1591万人,同比增长1.1%,就业地域范围以省内就业为主,女性农民工占比、大龄农民工占比均有所提高;农民工就业行业呈现由二产向三产转移态势,从事第三产业农民工占比为52.8%,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农民工收入持续增长,月均收入为5605元,同比增长4.6%。本报告认为职业技能培训率偏低、劳动合同签订率下降、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拖欠工资问题等需要重点关注,提出了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全面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挥部门综合效能等建议。

《留守儿童的福利态度与儿童福利制度的转型升级》结论、讨论和建议

本文基于4943名农村儿童问卷及183名被访者深度访谈,指出留守儿童问题是儿童福利制度局限的微观镜像。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可感知的福利提供、家内福利、家外福利均存在不足,其福利态度源于自利性风险防范需要,且预示制度变革必要性。据此提出强化院外福利落地能力、构建 “韧性家庭” 生态系统、落实多元主体责任共担、推动流动儿童关爱体系建设等建议。

河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可感可及实效与推进机制研究——基于全省2582户农户问卷调查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报告基于河北省2582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可感可及实效,从农户对生产经营、生活环境与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乡村治理等方面的感受与期盼,总体把握河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基本态势和发展趋势,进而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化经济结构、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乡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强化乡村治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

学术名村

  • 魁阁调研村落
  • 满铁调查村落
  • 贵州屯堡村落
  • 张乐天联民村

县域发展

MORE+

典藏文献

  • 吉昌契约文书汇编
    本书是由“屯堡社会稳定性的宗教视角考察”课题组2009年在安顺吉昌村调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一批民间契约文书汇编而成。从内容上看,这些契约文书涉及吉昌这个屯堡村落从清朝到解放初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该课题组对本书所收录契约进行了识别、录入和校对。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相关的访谈内容和吉昌村地图。
  • 无锡、保定农村调查资料(...
    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调查的目的是“要对中国的社会作一番全面的调查研究”。本书第一册汇编了1929年至1957年安徽省无锡市黄土泾桥村、毛村、白水荡村等村村户的自然机械及阶级性变化统计表,包括人口劳动力、职业情况、文化情况、农业用地、收入情况等。本书第二、三册汇编了1930年至1957年河北省保定市李家罗侯村、何家桥村、东顾庄村等村户有关阶级成分、人口劳动力、土地变动、农作物、农副业等情况的调查统计表。

科研服务

MORE+

丛书推荐